二、增长极理论
2025年10月13日
二、增长极理论
1955年,“增长极”(Growth-pole)的概念被欧洲著名的经济学家朗索瓦·佩鲁所提出,他认为:从结构上来看,经济增长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部门,而更多的是集中到一些发展潜力大的行业和部门。在所有的发展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的部门不断地聚集到某一个经济空间后,循环往复就形成了“增长极”,它同时具有经济上的推动性以及空间上的集聚性。增长极率先体现为某个部门或地区经济活动的增长率上,之后会不断地向四周进行扩散从而影响整体经济的发展。佩鲁认为,增长极是一个纯经济概念,后来的研究人员又对此概念进行了补充,融入了地理空间上的属性。经济空间包含了两层关系,一层是经济变量中的结构关系,另一层则表现在地域上的区位关系上。因此,从经济意义方面来看,增长极的概念意味相关主导产业部门呈现出集聚性的特点。增长极包括支配效应、乘数效应等一系列的效应,从而能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1)支配效应 由于增长极在经济、人才、技术等方面领先于一般地区或部门,所以能通过与周边地区的商品供求关系和要素的流动进而支配周边地区的经济。
(2)乘数效应 增长极本身具有示范和组织的作用,所以其形成与发展会极大的拉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增长,在此过程中,区域范围内发展较晚的地区在循环积累因果机制的影响下受到增长极的带动后,会与增长极继续发生相互作用,增加最初的带动能力。
(3)极化扩散效应 增长极是一个资源集聚的中心,其经济发展在早期占据的优势会使周边地区的资源向中心集中,这种向心力在导致增长加速的同时,也向周边输出了经济效益,从而推动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