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差异的作用机理

三、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差异的作用机理

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速度特别快。2015年时,全国的海洋总产值为65534.4亿元,在全国生产总值中占比为8.8%,是海洋地区生产总值的1/5,因此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海洋经济与地区经济发展类似,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每个海域的发展受影响于自身的区位因素、经济发展模式和资源禀赋等多种客观的影响因素,从而沿海各个省份的海洋经济发展速度、规模和水平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均衡性。就环渤海地区而言,它借助自身良好的地理条件、优厚的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例如港口资源、旅游资源、渔业资源、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以极快的速度跃居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大增长极。此外,各个地区政府都积极地响应环渤海经济发展并做出相关的政策支持,如山东半岛注力打造蓝色经济区,辽宁省倾力于建成港陆联动的格局,河北努力建设新型工业化的渤海新区等。

(一)环渤海地区的海洋自然资源禀赋差异

海洋资源属于自然资源中的一种,因此两者的本质属性相同。稀缺性是自然资源的最大特征,即可采用的资源都是有限度的。海洋资源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大多数也都是稀缺的,且在分布上具有很明显的区域性。同时,由于自然资源的区域性,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基础和相应的发展战略也会有所不同。而且,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规模效益的特性,若对它进行妥善的开发和保护,从中获取的效益会呈现持续增加的状态,自然资源的价值也将持续性增加;反之,自然资源也会在过度滥用中产生规模效益递减。在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维护中,需要一定的技术水平,与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利用性有直接的关系。

1.环渤海地区岸线的资源分布情况对比

环渤海的沿海地区主要包含辽东半岛、津冀沿海区和山东半岛。在行政划分上囊括17个地级市(辽宁省的盘锦、大连、锦州、丹东、营口、葫芦岛,河北省的秦皇岛、唐山、沧州,山东省的潍坊、东营、滨州、威海、烟台、东营、日照、青岛,以及天津市)。整个地区海岸线全长为6924千米,是全国海岸线总长度的38.5%,这四个省市具体的海岸线资源情况见表10-3。如表10-3所示,在环渤海的四个地区中,海岸线最长和最短的分别是山东省和天津市,前者大概是后者长度的20倍,因此这四个地区在海岸线资源方面差异比较明显,其中山东和辽宁的优势较为突出。在环渤海所有沿海省份中,山东省的海岸线系数最高,是渤海平均值的1倍以上,河北省最低,仅为渤海平均值的20%。在这四个省市中,山东、天津和辽宁的海岸线系数都高于整个区域的平均水平,而唯独河北低于均值,处于资源劣势。

表10-3 我国环渤海地区海岸线资源分布情况

2.管辖的海域面积对比

沿海管辖海域面积不仅决定着各地区的海洋矿产资源、渔业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数量,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海洋经济活动的场所和范围。各个地区内管辖海域的面积大小如表10-4所示。

表10-4 环渤海各地区管辖的海域面积

观察表10-4中数据,山东省的管辖面积达到了整个环渤海海域的51%,为16.9万平方千米,具有极大的天然海洋资源优势。辽宁占比略低于山东,天津和河北的管辖面积最小,两者的管辖面积总占比不到4%,远远少于山东和辽宁。这也体现出地理位置在海域管辖和海洋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

3.沿海地区海水可养殖面积比较

沿海滩涂属于后备土地资源,具有很大的农牧渔业开发潜力,对沿海经济意义重大。沿海地区海水可养殖面积是指在陆基、滩涂和海洋上人工养殖鱼类,甲壳类(虾、蟹),贝类,藻类等海洋经济动植物的表面积。在环渤海地区,海水可养殖的面积最大的依次为辽宁省和山东省,两省的海水可养殖面积之和占到整个环渤海地区的80%以上;海水可养殖面积最小的地区为天津市,仅为整个环渤海地区总可养殖面积的1.5%,海水养殖资源相对较少。

表10-5 环渤海地区的海水可养殖面积

4.环渤海地区的港口资源对比

海洋交通运输业包含旅客输送、货物运输等多类海上运输服务活动,是一个地区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门,它的发展要依托于港口建设,所以港口资源数量也至关重要。此外,一个地区的海洋运输能力也受影响于港口资源的规模、港口的水位深度。2015年环渤海地区港口资源的分布情况如表10-6所示。

表10-6 环渤海地区的港口资源情况

由表10-6可知,环渤海地区拥有港口资源量最多的是辽宁省和山东省,分别占比36.64%和28.42%,两省在海运方面有极大的优势。此外,居第三位的天津市,港口资源约为辽宁省的1/2,河北省在四个省市中占比最低。

5.环渤海地区的海岛资源对比

自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实施以来,海岛资源越来越多受到重视,继续研究更为合理的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方式,变成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发展举措。对于各地区而言,如何更好地利用区域内的海岛资源成为一项需要长期探索和研究的重要工作。对环渤海地区的海岛资源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如表10-7所示。

表10-7 环渤海地区海岛资源情况

从表10-7可以看出,山东省拥有环渤海地区最丰富的海岛资源。环渤海地区面积在500平方千米以上的海岛有约45%位于山东;其次是辽宁省,占环渤海地区海岛总数的36.69%,为266个;河北省位居第三,占比18.21%;而天津的海岛资源相对较少,面积在500平方千米的海岛数量仅仅为1个。综合来看,山东省和辽宁省在开发海岛资源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

(二)环渤海地区的人力资源差异分析

劳动力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力,在经济发展中充当消费者和生产者两种角色。而人力资源是一定区域内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和,其丰富度与数量和质量皆相关。数量体现一个区域中劳动力资源的丰度,质量则体现一个地区的劳动力素质高低,两者都影响着一个区域的人力资源水平。同样,从事海洋经济社会活动离不开劳动力资源的支持,且与一般劳动力相比,通常要求涉海的工作人员要有更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为满足海洋产业部门的特殊劳动力需求,我国海洋产业的就业人力资源培养也上升到一个重要层面。从数量上,虽然环渤海地区的各省市已经有了一定的涉海人力资源储备,但仍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能够解决大量的就业问题;从质量上,环渤海地区的专业人力资源相对稀缺,高技术岗位存在供不应求,海洋产业的素质普遍偏低,对海洋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不利。比如,河北省的涉海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在整个环渤海地区中偏低,因此河北的海洋经济也相对更落后。

(三)环渤海地区海洋发展政策分析

主要从“十三五”中的海洋经济政策的核心目标和建议措施出发,分析环渤海三省一市的海洋经济政策环境的基本情况。京津冀地区以保护和促进公益,以公共问题为主导的区域间多层次治理的发展机制,进一步深化政府和各公共生产部门的合作机制。辽宁省的海洋经济建设目标是打造“海上辽宁”,在建设途径上,首当其冲的是优化地区内的海洋经济产业布局,进而推进形成海陆统筹发展的经济布局,让沿海经济的腾飞带动整个省域发展。在推进政策实施时,要依据当前区域的海洋经济产业布局优化方向,以及海洋资源的开发规划。充分发挥沿海经济对全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要不断完善海洋经济的发展格局,依托于陆域,扩大海域发展空间。海洋资源的开发是重点关注对象,要引导形成陆海联动发展的格局,其目的是实现沿海的六个市协同发展,同时形成带有本省特征的产业体系,把沿海区域建设成为整个区域一体化的外向型经济区。在整个发展引导过程中,要以国家和地方计划为本,将整个沿海区域划分为辽东半岛海洋经济区、辽河三角洲海洋经济区和辽西海洋经济区,每个经济区都依托本区域的资源禀赋进行发展,共建海陆联动的沿海经济带。

河北省的海洋经济策略目标,就是要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海洋经济带,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使得地区海洋经济的劳动力吸纳力进一步扩张,创造和提供更多的海洋产业就业机会,对地区内其他产业的就业压力状况有所缓解。将建设重点放在临港产业带和曹妃甸港区,推动海洋支柱产业的进一步提升和稳固,同时支持和保护新兴产业的建设。综合当前河北省海洋资源的发展状况,主导产业的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继续发展海洋化工和临港工业等重工业,利用好自身的港口资源,引导和发展港口贸易,以期看到整个地区海洋经济的崛起。从沿海各市分工来看,秦皇岛继续以滨海旅游和加工业为主导,唐山地区则将临港重化工作为发展重点,沧州继续加强沿海化工产业建设。

天津海洋经济发展应该从实际出发,将天津的发展优势与海洋产业的实际发展状况结合,构建愈加完善的海洋产业链。从国家发展战略角度,天津的滨海新区建设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维度,天津务必要抓住机遇,借政策优势顺势而为,努力将天津建设为海洋科技研发、孵化的战略基地和国家级的石油化工基地,跻身海洋化工产业重要基地和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的示范城市。在建设滨海新区的过程中,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土地的建设行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海洋经济的发展应该结合沿海地区的当前布局调整和优化方向,最终实现地区的海洋经济与其他处于经济优势的产业形成互动发展的局面。

山东省于海洋经济发展中具有各方面的天然优势,所以要借力发挥,把全省的经济重心向海洋经济倾斜,对当前的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加快新旧动能的转换。海洋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全省经济的发展,以山东省的发展战略为依托,多维度地探索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优化和扩大省内的海产内需,致力于蓝色半岛经济区和海洋文化强省的建设。对省内的所有海洋产业进行科学布局,以进一步提高全省的海洋综合竞争力。利用本地区的资源上风地位,培养一个由海洋农牧渔业、海上船舶运输、海洋高新技术、石油化工和海区旅游服务等多元化的产业体系。

此外,继续加大科研创新的资金投入,鼓励制度创新,对于国内外的海洋产业和技术抱积极学习和引进的态度,最终实现地区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在全省规划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阳光海岸带黄金旅游区、健沿莱州湾、沿胶州湾、沿荣成湾综合经济区、临港经济区等多个海洋特色经济区。此外,山东省还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保护来保障海洋经济的发展:为追求更合理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严格实施地区海洋功能区划,防止海洋生态受到污染和破坏,寻求未来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的支撑力更进一步加强,加快建设临港工业和沿海港口城,同时水利、能源和海洋交通和通讯等配备产业的建设加强,进而整个海洋发展的基础支撑力得到稳固;在省内进一步拓宽海洋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积极实施“科技兴海”,同时做好相关公共措施的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