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标体系构建与分析评价
既往有很多关于海洋发展的研究,但主要关注点是评测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探究。覃雄合以代谢循环能力为着手点,在环渤海地区部分沿海城市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分析了动态演变中的可持续发展;郭丽芳根据沿海经济优化的指导方针,运用产业和区域经济的相关理论,在进行海洋经济升级评价中划分出4个准则,即经济规模、产业结构、经济溢出和生态效益,并选取了12个二级指标进行评析;程娜则以海洋经济的效率为出发点,以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为依托,进行市场调节,依据产业的实际状况建立监督和激励机制,以构建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此外,关于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海洋经济,该方面的研究探索还不够。
构建一个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可以从多个维度对海洋经济的发展演进进行观测和预估,以更科学的方式进行地区海洋发展质量评估,可以更加全面地展现建设海洋强省目标的成果推进,有助于促进全省经济的转型升级,有利于对比研究自身和跨区域的海洋经济发展质量,以提供一个地区海洋经济优化提升的指标依据。本文立足当前的海洋经济发展和政策导向,借鉴国内外学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建立河北省的海洋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指标选取原则
(1)导向性。将五大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贯彻到海洋经济发展质量的各个方面,引导河北探索新型海洋经济发展。
(2)科学性。在对海洋积极发展概念和发展本质的理解上要实事求是,以科学思维来概括海洋经济发展的多方面维度。同时选取指标时,要考虑其代表性和层次性,整个体系要内容全面和具有连续性,结构合理。
(3)系统性。在评价指标构建时,需要完整地审视整个发展体系,兼顾整体系统和子系统,基础指标之间能够形成一个逻辑体系。且它们之间相互补充,可以协调一致,能直观全面地展现整个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质量。
(4)稳定性。海燕经济的发展演进中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保证评价系统的稳定性和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合理性,需要避开短期内有较大波幅或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大的指标。
(5)可操作性。发展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是用来进行主客观判断和定性、定量分析的,指标所需的数据要易于理解,具有可测算性和可靠性。
(二)指标体系架构
根据上述标准,客观考虑对海洋经济发展具有影响性的因素,最后确定评估指标体系主要选取经济活力、科技支撑、开放水平、社会民生和生态环境五个方面,具体见表10-8。
(1)经济活力。它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态和开发潜力的重要指标。该项一级指标下,从规模、结构和效益三个角度设计了6个二级指标。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B1),主要反映海洋经济产值在整个地区经济中的比重;海洋服务业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B2)和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B3),这两个指标主要用于体现海洋产业规模的合理程度和海洋产业在地区经济总量中的贡献,同时体现海洋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涉海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B4)和单位海域面积产出率(B5),主要反映海洋经济效益; 用海洋从业人员的人均海洋生产总值表示海洋全员劳动生产率(B6),以反映了海洋从业人员的劳动效率。
(2)科技支撑。在海洋经济质量的提升中,技术创新是一注强心剂。该项一级指标下,设定海洋科研人员占涉海从业人员比例(B7)、海洋领域R&D投入强度(B8)、国家级孵化器数量(B9)、海洋领域发明专利授权量(B10)、海洋科技成果技术交易额(B11)、海洋高新技术企业数量(B12)6个二级指标,测度地区的海洋科技发展状况。
(3)开放水平。实现高质的海洋经济发展,激发海洋产业活力,需要高水平的开放程度。在该项一级指标下选取港口货物吞吐量(B13)、海洋经济引进国内外资金总额(B14)、外贸进出口总额(B15)和入境旅游消费总额(B16)4个二级指标。
(4)社会民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改善民生,该指标通过人们在海洋经济中获得的收入、文化和教育等多方面的效益。在该项一级指标下,选取3个二级指标:海洋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B17)、涉海就业人员平均工资(B18)和现代渔业产量占海洋水产品总量比重(B19)。
(5)生态环境。进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是寻求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发展质量的必要条件。在生态环境的一级指标下选取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B20)、海洋保护区占管辖海域面积比重(B21)、城市污水处理率(B22)3个二级指标。
表10-8 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