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时空差异性特征
(一)研究方法
1.变异系数
变异系数主要测度数据集合的离散程度,是数据标准差与平均值的比值。该系数没有量纲,只是一个量度值,它的大小与平均值和标准差有关,能够进行客观比较。但是,在需要对多个指标样本的变异程度进行比较时,变异系数不再受到原数据的标准差、平均值的变化影响。该系数的值越小,说明研究数据集的波幅越小;相反,数据集波动幅度越大。具体计算公式为:

式中,S是标准差,
是平均值,i代表地区。CV的值越大,表明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差异越大;反之,经济差异越小。
2.标准差
标准差作为一种对离散程度进行量化的指标,主要体现数值与其平均值之间的差异。它的值越大,表明大部分数值与整体均值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反之,标准差越小,表明这些数值与平均值越接近。具体计算公式为:

其中,N为测量区域数,Yi为第i个区域某年的海洋生产总值,Y为N个测量区域在某年的海洋生产均值。
3.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是可以用来衡量与分析区域间经济差异水平的一种熵标准值,也是反映区域经济水平差异最直观的一种指标。该指数认为整体差异由组内差异和组间差异两部分组成,并对它们两者对总差异的贡献值分别进行衡量。这一指标广泛用于区域差异和区域间差异的实证研究。具体计算公式为:

式中,T表示环渤海地区的总体经济差异,TBR表示区域间差异,TWR表示区域内差异,i表示地区(i=1,2,3,4,分别表示环渤海地区的辽宁、河北、天津和山东),yi是i地区的GDP值在环渤海沿海地区GDP总量所占的比重,Pi为i地区人口数在环渤海沿海地区总人口数所占比重,yij代表地区i的次级辖区j的GDP量在整个i地区中的比重,Pij代表地区i的次级辖区中j的人口值在i地区人口总数的比重。T(泰尔指数)的值越大,表明所研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不均衡性越大;反之,表明所研究地区间的经济不均衡性越小。
(二)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差异的时序差异特征
1.环渤海地区整体差异分析
研究数据选取该地区的三省一市(山东、河北、辽宁、天津)1996~2015年的经济生产总值,计算出这些年份的变异系数(图10-1)。

图10-1 1996—2015年环渤海地区各省市经济生产总值的变异系数
从图10-1可以看出,该地区各省市经济生产总值的变异系数于1996—1998年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且1997—1998年的增大趋势十分明显,1998年达到20年间的最高水平3.0674。但是,该指数从1998年以后呈现稳步下降的状态,并于2005年出现近20年的最低水平0.6037。从2005年开始,各省市的变异系数变得较为稳定,波幅较小。即1998年和2005年分别为研究时间区间中的变异系数值的两个分界点。从1996年到2015年,环渤海地区各省市的区域经济差异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然后趋向于平稳”的一个过程,且其总体趋势是呈下降状态的。
2.三省一市之间的差异分析
由1996年、2006年和2015年环渤海地区三省一市的人均GDP,观察环渤海地区四个省市之间的变化(图10-2)。

图10-2 1996年、2006年和2015年环渤海地区的人均GDP
由图10-2可以观察到,这几个省市的人均GDP差距出现不断扩大的现象。1996年,天津市、河北、辽宁、山东的人均GDP分别为1892元,405元,940元和1325元;2006年分别为12 735元、1583元、3512元和3952元;到2015年,这四个省市的人均GDP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达到了31 828元、2866元、8344元和12 615元。从数值方面,地区间人均GDP的差异比较明显:1996年,天津市的人均GDP大约是河北省的4.6倍;2006年,天津市的人均GDP约为河北省的8倍;到2015年,天津市的人均GDP比河北省人均GDP的11倍还多。从1996年到2015年,环渤海各地区人均GDP之间的差距呈现出加速拉大的趋势,也折射出各地区之间绝对经济差距正在持续拉大。
3.泰尔指数的结果分析
根据1996—2015年环渤海地区的泰尔指数(图10-3),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各省市于这20年间经济发展的差异程度。从图10-3可以看到,不同年份的发展差异虽展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但总体上呈现平稳的发展趋势。从1996年到2015年的20年间,泰尔指数呈现整体稳定的趋势,除了2001年到2009年的数值有较大的波动外,其余年份没有明显的增减。1996到2001年间,该指数没有明显的变化特征,整个呈稳定发展的状态。从2001年开始,总体差距整体地呈上升趋势,并于2005年达到观察期的最大值0.1780。2005—2006年出现一个急剧下降的状态;于2006—2008年几乎没有发生变化;2008年降到观察期的最小值0.071 4。2008—2009年的泰尔指数又呈现出一定幅度上升,并于2009—2015年回归到一种相对平稳的状态。综合来看,除了中间的几年,四个省市间的发展差异并不显著。

图10-3 1996—2015年环渤海地区各省市间的泰尔指数
据图10-3可知,1996—2015年的20年期间,该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最为明显的是2005年和2006年,这与国家在该年度提出来的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有较大关系。由于政府对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干预,使得2005—2006年环渤海地区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府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干预能对区域经济间的差异制约起到控制作用。
(三)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空间差异特征
从经济量上来看,环渤海各地区的海洋生产总值都处于不断提高状态,同时各地区间的差异也不断拉大。从空间上来看,以山东为龙头,其余三地共同提升发展的整体状态没有变化。从数量上来看,山东省的海洋经济发展较为迅速,海洋总产值遥遥领先于其他三个省市,山东省的海洋GDP量大致相当于其他三个地区的经济量之和。从其他方面,各地区的海洋条件禀赋和海洋发展政策不同,从而发展速度也出现了很明显的地区差异。1996—2015年,山东省的海洋经济总量最低值为1996年的1158.12亿元。自2010年后,山东省的海洋经济增速进一步提升,每年的海洋经济总产值保持在7000亿元以上,并于2014年达到观测期的最高水平27 496.7亿元。在这20年内,山东省的海洋GDP的平均增幅为21.9%,最低增长幅度年份为2015年,负增长54.8%,其次为2005年的负增长49.8%。此外,其他三个地区的海洋总产值相对比较均衡,但在增速上存在着差异。天津市于2014年达到观测期内的最高水平5032.3亿元,在这20年中的平均增长幅度为20%,最低增长幅度是2006年的负增长5.5%,其次是2015年的负增长2.2%;最高增长幅度是1998年的105.2%。辽宁省20年间的平均增长幅度为25.5%,并于2014年达到观测期内的最高水平13742.4亿元,较去年增幅为267.3%;回落最明显的年份为2015年,增长幅度为负增长74.3%,其次为2004年的负增长33.8%。河北省的平均增长幅度为41.1%,也于2014年达到观测期内的最高总产值10303亿元,但在2015年间出现大幅度的产值量回落,负增长79.3%,是四个地区当中下降幅度最大的省份。2002年、2005年、2009年和2015年,河北的海洋总产值的增长率皆为负值,体现出河北省的海洋产值在观测期间的年份中增长不太稳定。此外,虽然河北的平均增幅在这四个省市中是最高的,但海洋总产值却较为靠后,意味着河北省的海洋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