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海洋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二、河北省海洋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一)产业结构理论与分析框架

产业结构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再生产过程中,各产业所占的比重、资源在产业间配置状态构成产业分布的结构,并通过分析产业间经济联系来实现产业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理论。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17世纪。W.配第在17世纪率先发现了世界各国国民收入水平存在的巨大差异关键原因是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同。他于1672年出版了《政治算术》,在此书中得出结论:工业产业比农业带来的收入多,商业又比工业的收入多,即第二产业比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比第二产业的附加值高。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产业结构得到了高速发展,产业结构理论也纷纷应运而生。此时期对产业结构理论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包括里昂惕夫、库兹涅茨、A.刘易斯、赫希曼、罗斯托、钱纳里、霍夫曼、希金斯及一批日本学者等。其中里昂惕夫、库兹涅茨、霍夫曼和丁伯根沿着主流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思路,深刻地分析了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问题。里昂惕夫对产业结构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于1953年和1966年分别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研究》和《投入产出经济学》两本研究书籍,初步建立了投入产出分析体系。他着重利用这一分析经济体系的结构与各部门在生产中的劳动关系,对国内各地区间的经济关系以及各种经济政策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之后,并在其发表的《现代经济增长》和《各国经济增长》著作中,更加深入地研究了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关系问题。丁伯根的经济理论包含有更加多样的产业结构理论,他认为,经济结构就是要有意识地运用一些特定的手段以达到某种经济目的,其中就包含了适宜的调整产业结构的手段。他的经济政策可区分为数量政策、性质政策和改革三种。其中,性质政策就是改变结构(投入产出表)中的一些本质性的元素,改革便是改变基础中的一些基础性的元素。又如在他的发展计划理论中所采用的大型联立方程式体系,就是凯恩斯、哈罗德、多马以及里昂惕夫等人多种模型的复杂混合体;另外他所采用的部分投入产出法,就是一种产业关联方法,他直接从投资计划项目开始,把微观计划简单地加总成为一种可行的宏观计划。

刘易斯、赫希曼、罗斯托、钱纳里和希金斯这些学者的产业结构理论则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进一步延伸。其研究存在两种思路。

(1)二元结构分析思路

刘易斯在1954年发表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了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理论模型,也被称为刘易斯理论(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拉尼斯他与费景汉两人把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认为不仅仅收入分配变化及与之相对的规模以及储蓄、教育、劳动力市场等有关因素之间也存在明显直接的联系。希金斯分析了二元素结构中,发现先进部门和原有部门的生产函数存在差异。原有部门的生产函数属于可替代型的函数,研究发展在先进部门存在固定投入系数型的生产函数,而此部门采取的是资本密集型的技术

(2)不平衡发展战略分析思路

赫希曼在1958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一个不平衡的增长模型,明确指出早期发展经济学家仅仅限于直接生产部门和基础设施部门发展次序的狭义讨论。其中关联效应理论和最有效次序理论,在当今的社会中仍然是发展经济学中的重要分析方法。

罗斯托,提出了著名的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他认为,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经济发展中强调发挥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他的主要著作包括《经济成长的过程》和《经济成长的阶段》等。钱纳里对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贡献颇多,在他看来,经济发展中资本与劳动的替代弹性是固定的,以此发展了柯布—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学说。他指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会随之发生变化,对外贸易发生时,初级产品出口数量将会减少,从而一一实现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

欧美学者对产业结构的研究及提出的理论模型从意义上来说具有普遍性,逐步形成该研究领域的主流理论。但作为应用经济学理论,各国在实践过程中会形成各具特色的应用理论概括。纵观战后以来,着眼于日本国情,产业结构逐步发展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他们认为产业结构的变动与周边国家或世界的动态发展相关联。在日本产业结构理论领域上,有比较深入研究的学者包括筱原三代平、马场正雄、宫泽健一、小宫隆太郎、池田胜彦、佐贯利雄、筑井甚吉等人。其中筱原三代平是研究日本经济周期理论和产业结构问题的著名专家,其研究成果有《日本经济的成长和循环》《收入分配和工资结构》《消费函数》《日本经济之谜—成长率和增长率》《产业构成论》《现代产业论(产业构造)》。

筱原三代平(1955)提出了“动态比较费用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强调:后起国的幼稚产业经过相应的扶持后,其产品的比较成本是可以转化的,原来处于劣势的产品也有可能转化为优势产品,从而形成动态比较优势。由于该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在观点上有一定的紧密相关性,因而其只能成为战后日本产业结构研究的起始理论。特别是在现实社会实践中,究竟该采取何种途径来实现呢?于是有一些日本学者提出各种理论假设和模型,其中最著名的是赤松要等人提出的产业发展“雁形态论”。赤松要(1936、1957、1965)在战前深入研究日本棉纺工业史之后,便提出“雁形态论”最初的基本理论模型,战后又与小岛清(1937)等学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该理论假说,最终用三个相互关联的模型阐明该理论的完整内容。关满博(1993)提出产业的“技术群体结构” 概念,构建了一个三角形模型,并用该模型分别对日本与东亚各国和地区的产业技术结构做了比较分析,他的核心思想是:日本应摒弃从明治维新后经百余年奋斗形成的“齐全型产业结构”理论,应该促使东亚形成国际分工网络,而日本只有在参与东亚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中,才能使其调整后的产业保持领先位置。

通过分析日本学者的产业结构研究发现,实际上所有与东亚区域产业结构循环演进有关的问题,虽已明确意识到一国产业结构变动与所在国际区域的周边国家或世界产业发展动态的紧密相关性,但最后的分析中仍以单个国家为立足点,没有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考虑,理论的适用程度具有局限性,没有上升到一般理论。

产业结构研究是通过对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调整来实现对经济基础的分析。这种比例关系如何分配,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该地区某产业结构的配置现状,而且这也是我们制定正确产业结构政策的理论出发点和基本依据。综上,本节主要对产业结构的理论基础进行回顾分析,以此应用到河北省海洋产业结构的发展过程中,以便制定出更好的发展规划与政策,使产业结构的发展更加合理有效。

(二)全国海洋经济整体对比情况分析

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在2018年达到83 415亿元,同比上年增长6.7%,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3%。其中,海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3640亿元,30 858亿元以及48 916亿元,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4%、37.0%和58.6%,具体如图9-10、9-11所示。总体来说,2018年海洋经济的发展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势态,总量有了很大的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海洋产业带动下的海洋经济有了更好的发展前景,并且出现一系列与海洋产业发展相关的新兴产业和新业态,这势必会带动国民经济向着更高的水平发展,实现中国经济稳定高效的增长。

图9-10 2014—2018年海洋生产总值情况

图9-11 2014—2018年海洋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

我们以2014—2016年数据为例对沿海主要地区海洋产业产值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具体对比情况如图9-12至9-16所示。

图9-12 2014—2016沿海主要地区海洋原油产量

图9-13 2014—2016年沿海主要地区海洋天然气产量

图9-14 2014—2016年沿海主要地区海盐产量

图9-15 2014—2016年沿海主要地区海洋化工产品总量

图9-16 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总产值对比

综合分析上图地区海洋总产值,通过对比发现,河北省海洋产业之间的经济水平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虽然河北省国内生产总值处于环渤海地区的平均水平,但其在海洋产业这一领域的总产值却明显处于欠发展阶段。从图9-17中看出,2016年河北省的海洋经济总产值相对来说比较低。究其原因,首先是当时河北省海洋资源开发较少。近些年河北省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着力加大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相关产业的经济发展明显好转,海洋产业的配置更加合理有效;另一原因是河北省综合生产能力落后,河北省区位上环绕经济繁荣的北京,但整体的经济发展却明显滞后于首都,整体的生产力水平明显落后于拥有先进技术的北京,使得海洋产业的技术发展进步缓慢,经济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有一组数据,供大家参考:河北省海洋水产养殖面积分别是辽宁省和山东省的1/3和1/4,而海洋水产产值占比仅仅是两省的1/6和1/12;河北省的盐田面积是山东省的2/3,但其海盐产值仅为山东省的1/10,这都反映了河北省资源的利用效率整体上较差,单位资源的产出量与其他优势省份的巨大差异,其他产业也有类似情况,均应该引起相关产业部门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