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地区海洋经济效率的空间演化分析

二、沿海地区海洋经济效率的空间演化分析

(一)标准差椭圆分析方法

标准差椭圆(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SDE)现在较多地用于刻画地理要素在二维空间的分布以及移动特征,主要以中心、长轴、短轴为基本参数对地理要素进行定量描述,最早是由Lefever提出的,公式如下:

式中i=1,2,…, n表示研究区域内省份个数;(xi,yi)表示的是研究对象的空间区位也就是经度纬度坐标;w位也就是经度纬度坐为权重;表示各省份中心点地理坐标与重心位置坐标形成的坐标差;X和Y分别表示各自的相对地理坐标;tanθ可以得到分布格局的转角;σx和σy分别为沿轴X和Y轴的标准差。短轴主要反映次要趋势方向的离散程度,长轴主要反映主趋势方向的离散程度。

(二)沿海地区海洋经济效率空间动态分布

海洋经济效率空间动态在2000—2015年存在明显的演变,总体而言呈现出东北一西南的移动趋势,并且最终向东北方向移动。从椭圆的重心、方向和范围对中国海洋经济效率的空间动态变化进行刻画,可以看到椭圆的面积显示出一个先增后降的过程,表示海洋经济效率的分布先扩大后缩小。2005年、2008年、2010年为三个转折点,2000—2015年的海洋经济效率重心移动轨迹分成了四个阶段。

重心转移沿着一定的方向,2000—2005年、2008—2010年海洋经济效率重心存在明显向西南偏移的趋势,2005—2008年、2010—2015年海洋经济效率重心存在明显向东北偏移的趋势,并且向北的总距离超过了向南的总距离,向东移动的总距离超过了向西的总距离,南北移动的总距离是东西移动总距离的10.6倍;总位移29.14千米,向东移动16.4千米,向北移动141.7千米。其次在海洋经济效率重心总体主要呈东北—西南分布,2000—2005年由东部海洋经济圈向南部海洋经济圈方向转移;2005—2008年海洋经济效率重心向东部海洋经济圈方向转移;2008—2010年再次向南部海洋经济圈方向转移;2010—2015年则转向北部海洋经济圈。

从标准差的椭圆分布形状来看,短轴标准差较小,分布方向为东北一西南;长半轴和短半轴的标准差先减小后增大:2000—2009年之前长半轴和短半轴的标准差都逐渐减小,椭圆面积因此逐渐减小,说明海洋经济效率在东西和南北方向上都是收缩的趋势;2010—2015年之后长半轴和短半轴标准差都开始逐渐增大,并且椭圆面积不断增大,表示与现阶段中国的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圈的发展现状相吻合,海洋经济效率在东西和南北方向上均呈现出分散趋势,北、东、南三个海洋经济圈势均力敌,呈三足鼎立之势。

海洋经济重心转移的主要原因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首先,2000—2005年市场经济确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十五规划”,主要目的是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此时南部沿海地区占据先天资源条件优势,尤其海南省的海洋经济效率上升迅速,效率重心由东部海洋经济圈向西南方转移。其次,2005—2008年的“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新兴技术和提高服务业。此时环渤海沿海地区和长三角沿海地区在科技和生态环境方面的边际效益开始凸显,经济效率明显提升,重心北移。再者,2008—2010年效率重心向东部沿海经济圈转移:上海是重要的国际经济、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多年来一直保持世界第一大港的地位;江苏发挥着中国重要交通枢纽的功能,并打造沿海新型工业基地;浙江是中国大宗国际物流中心,并且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使生态和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良好效果,这些都使东部沿海经济圈海洋经济效率领先三大经济圈。最后,2010—2015年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家相继提出了发展海洋强国、“一带一路”等与海洋经济发展相关的政策,此外京津冀一体化的开展、山东蓝色海洋经济区的建设、上海自贸实验区的成立,都促进了效率重心逐渐向北偏东转移。

(三)三个海洋经济圈内部海洋经济效率空间动态分布

中国沿海海洋经济效率在整体上呈现出北东南三级格局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本章节中根据国家海洋经济规划的总体布局,分别对北部、东部、南部三个海洋经济圈进行研究,以求更细致明确地展现各区域内部海洋经济效率的空间动态演变。

北部海洋经济圈的标准差椭圆呈东北-西南方向分布,圈内海洋经济效率分布不断极化,重心转移大致呈L状:长轴和短轴的标准差都呈减小趋势,椭圆面积不断缩小,主要分为2000—2010年、2010—2014年、2014—2015年三个阶段。首先,2000—2010年效率重心向西偏北转移,天津作为最早的沿海开放城市,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2005年天津滨海新区成立,为天津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引擎,并且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天津市不断增加科研投入,提高科研的利用率,这都为天津市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山东省拥有强大的科研实力,在国家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国家策略下,其海洋经济效率提升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其次,在2014—2015年“十二五规划” 的发展末期,效率重心大幅度向西北方向转移,天津市海洋新兴产业迅速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装备制造等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传统产业得到不断的升级和改造,《天津市科技兴海行动》政策实施的边际效应开始显现。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辽宁沿海作为东北地区唯一出海口,在两次东北振兴格局中均发挥着重要的区位优势,海洋经济效率由无效达到弱有效。

东部海洋经济圈标准差椭圆呈西北-东南方向分布,海洋经济效率地区差异不断增大:长轴标准差呈波浪式上升,短轴标准差呈波浪式下降,椭圆面积总体不断下降。重心移动的轨迹可以分为2000—2010年、2010—2015年两个阶段。2000—2010年,效率重心由西南向东偏北(上海)转移:作为首批对外开放城市,上海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北接江苏、南临浙江,区位优势明显,其海洋交通和海洋船舶业在全国保有领先地位,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以海洋三产为主的特色产业结构。另外,在海洋环保方面实施两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有效监控了海洋生态状况。2010—2015年效率重心继续向东北方向偏移,但是东偏幅度较大,原因主要为上海的海洋经济效率继续领先;在“十二五规划”初期阶段,国务院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使其成为首个国家级海洋经济示范区规划,该规划将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纳入国家策略:浙江省较早推行资源市场化配置,市场机制规范、灵活,因此,在海洋经济优化配置、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优秀的成果。

南部海洋经济圈标准差椭圆呈东北-西南方向分布,地区内海洋经济效率分布集中,海洋经济效率地区差异显著:长轴标准差先升后降,短轴标准差呈现出波浪式下降,椭圆面积不断减小。根据重心转移规律,可以分为2000—2009年、2009—2015年两个阶段。2000—2009年主要是海洋经济效率重心向西南方向(海南)转移,其原因为海南拥有丰富的油气矿产等资源,以海洋油气利用为主的海洋新兴产业迅速发展,此外滨海和海岛的旅游业发达,海洋三产比重可以达到50%以上,其生态环境水平优越,海洋经济效率高。2009—2015年效率重心向东北方向(广东、福建)转移,其原因主要为广东、福建两省的海洋经济起步早,依托珠三角区位优势,海洋产业结构不断推进、调整、升级,并且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强化海洋资源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洋经济效率方面占据着显著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