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结论

一、主要结论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主要从搭建了关于海洋经济发展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我国东部沿海十余个省市的经济发展中的海洋经济发展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并进行了分类,最后将沿海省市经济发展质量划分了三个发展阶段。对于海洋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分析方面,运用偏离份额法,最终得出以下结论。

(1)指标分类分析。通过模型测算,可按对海洋经济发展影响的大小分为两级:一级指标中海洋科技对于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大,所占权重也最大。二级指标主要包括:海洋科研机构的建设投入资金、海洋科研机构分布的相对密度、观测台站分布。三级指标主要包括:海洋捕捞产量、集装箱的吞吐量、海洋三产结构比重。发展海洋科技、培养专业人才、加大资金投入,是有效提升海洋经济的主要手段。

(2)通过对沿海河北、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等省市的走访调研,并对其进行2006~2016年的10年海洋经济数据采样,综合评价得出:十年时间里,我国东部沿海省市的海洋经济发展质量有了明显改善,特别是山东、福建和海南三省,其海洋经济发展排名有了较为明显的跃升。

(3)从排名来看,海洋经济发展质量可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上海。上海在我国东部沿海各省市的排名中,多年来稳居第一位,表明其在海洋经济的发展质量方面,具有龙头作用。第二梯队:主要包括天津、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这些省市的海洋经济发展质量方面优良,具有较好的基本面,发展潜力巨大。第三梯队:主要包括江苏、广西壮族自治区、辽宁和河北。相较一、二梯队而言,这些省市海洋经济发展偏弱,需要进一步查找自身短板弱项,有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

(4)空间差异分析。江苏、辽宁、浙江等三省,其综合产业结构竞争力高于其他省市。从具体对于三产划分来看,第一、二、三产业均具备竞争力的省份包括:天津、浙江、福建、江苏、广西壮族自治区。弱项方面:河北较缺乏第二、三产业竞争力;广东缺乏第一、三产业竞争力;山东缺乏第一产业竞争力;辽宁和海南缺乏第二产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