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强度时空演化特征

四、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强度时空演化特征

(一)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强度结果分析

综合计算可得我国沿海11个省区海洋资源开发强度值(见表5-5)。

表5-5 我国2002—2015年沿海11省区海洋资源开发强度

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强度的均值从2002年的0.199逐渐增加到2015年的0.370,增长了86%。同时,从2002年到2015年,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强度值保持稳定持续增长水平,表明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的产业化进程在稳步快速发展和推进。海洋资源总体开发强度也在迅速提高。随着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逐渐进入转型期,许多海洋第一、第二产业,无论是受到生态环境还是经济利益的影响,都不利于海洋产业的长期发展。因此,在未来,不仅要增强海洋资源的开发能力,还要增强海洋资源的转化效率和资源的利用能力。2002—2015年,我国各省市海洋资源开发强度的变化趋势和变化幅度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别。从表5-4可以看出,天津市的海洋资源开发强度和河北省的开发强度增速最快并且变化幅度最大,分别从0.333和0.271增长到2015年的0.757和0.683。天津和河北拥有丰富的海洋油气资源和完善的海洋油气产业体系。他们依靠人口密集、市场需求大的京津冀都市圈。旅游景点的开发、近海渔业的养殖与捕捞以及交通运输等的需求量也很大,但两个地区的入海口单一且狭窄,沿海地区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改善促进了海洋资源开发强度的增加。

在沿海地区的开发过程中江苏发展非常迅速,但是与天津和河北相比仍有差距。江苏有着十分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油气资源,位于长江口和两翼地区。在港口建设、城市化建设、沿海旅游、沿海工业产业等方面已具备了规模。同时,由于江苏地势比较平坦,有许多湿地,很适合进行近海养殖。所以,江苏省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洋牧场建设基地之一。上海的海洋资源开发强度值从2009年的249迅速下降到2010年的0.204,此后上海继续增长。上海海洋资源开发集中在海洋空间和沿海旅游业的开发,主要是在海上港口和航运以及新开发的深海油气开采。其余七个省和地区海洋资源开发的强度和增长率相对较低,部分年份还会出现下降的情况。其中,辽宁、福建和山东的强度稍微高于其余四个省。这三个省的沿海地区大多数在我国沿海优先开发区的范围内,在渔业和沿海旅游业中有广阔发展前景。然而,这三个省和自治区面临严重的陆上和海洋污染、过度捕捞、近海水产养殖业分散化,没有组成一个体系。海洋产业发展水平低下以及产业特征不明确的问题。广东、浙江、海南四个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都拥有良好的港口码头和十分丰富的海洋资源,但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第一海洋产业所占的比重过大,而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这些省区的海洋资源开发强度提升缓慢,没有明显改观。从具有民间文化特征的海洋特色旅游的角度来看,这四个省区可以发展具有热带气候、沙滩岛以及独居特色的热带景观和民族风俗的旅游业。此外,严格控制近海的捕捞量,增加近海网箱的养殖面积,完善水产养殖风险补偿制度,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完善海洋海鲜产品的加工业,为渔民提供稳定有保障的收入。

(二)海洋资源开发强度时间演化特征分析

选取我国2002年、2008年和2015年11个沿海省份的海洋资源开发强度来分析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强度在时间演变上的一些特点。从形状上看,2002年核密度曲线从“尖峰对称”的分布特征逐渐变化为“宽锋长尾”的分布特征,覆盖区间也逐渐延长。表明在此期间,中国11个省的沿海地区海洋资源开发强度的总体水平已经大大提高,但是区域之间的两极分化趋势变得也愈加明显。从峰度的角度看,2002年的核密度曲线呈单峰分布,对称性较好,坡度也比较陡峭,这表明海洋资源开发强度总体呈现出较低的水平。2009年的核密度曲线由单峰变为双峰,波峰的峰度迅速放慢,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强度的区域差异化程度迅速扩大,集中化趋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2015年,波峰的峰度进一步下降,表明海洋资源开发强度总体水平偏低的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总体分布也更加均衡。从位置的角度来看,从2002年到2015年,主峰在不停地向右移动,峰尾移动的趋势也更加清晰明了。这些现象都表明了中国海洋资源的开发强度总体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增长率和初始规模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正在拉大各省和地区之间的差距。

(三)海洋资源开发强度空间特征及类型划分

结合中国11个沿海地区2002年至2015年海洋资源开发强度的计算结果。2002年,我国11个沿海地区海洋资源开发强度值最高的省份是天津市,海洋资源开发强度达到0.333,这11个省份中没有一个省份的开发强度达到高标准,而有8个省的开发强度在低标准的范围。在此期间,沿海地区的整体发展强度较低,区域差异较小。2006年,天津和河北省的海洋资源开发强度值显着高于其他省份,并被划分为开发强度高的区域。山东、江苏和福建也达到了总体发展强度的一般水平,低发展强度地区降到6个。2010年,总体开发强度明显提高。天津和河北省被划分为高开发强度地区,江苏省在此期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3个省区都在0.38以上,与其他省和地区相比开发强度的差距正在逐步扩大。2015年,广西、辽宁和上海在此期间的开发强度在显著增长,低强度开发区的数量减少到3个。总的来说,河北、天津、山东和江苏的开发强度要比其他地区高很多。主要是由于海洋空间资源和水产养殖业开发过度,河北和天津沿海油气的发展,使得其开发强度比其他地区高出很多,海洋的生态环境也变得十分脆弱。

(四)海洋空间资源

海域开发的类型有很多,其中包括:填海造田、开放式的开发以及围海等。2015年,开放式的开发占比为89.25%,围海和填海造田占比为8.08%。江苏、天津、河北和辽宁海域开发的强度比较高,2014年江苏海域开发的强度为0.152,为四个省市中海域开发强度的最高值。同时,江苏也是海域开发强度增长速度最快的省,2002—2015年,海域开发强度由0.019增加到0.146,它主要体现在农业和渔业的发展、城市建设和工业化建设、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天津拥有海岸线开发强度最高的实力,其开发强度值为1。河北和上海继天津之后,该数值均高于0.8,仅上海的开发强度值从0.88下降至0.82。 广西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从0.32上升到0.6。北部地区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强度较高,南部地区增速较快。随着海洋空间资源开发的不断简化和区域之间日益严重的差异化,中国沿海省市有明显的利用区域和资源的优势,他们须加快发展重点企业和一些特色产业,扩大产业链以及增强产业自身的驱动力和影响力。同时,应加强中国大陆相关产业之间的密切联系,促进交流与合作。最大限度地利用沿海技术和人才,使海洋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充分发挥海洋产业的带动作用,为其产业结构的发展和转移提供良好的机会。

(五)海洋矿产资源

海洋矿产资源主要是指:深海的矿产资源、海洋的油气资源、沿海砂矿资源,等等。由于区域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存在差异,在已开发的省区中,天津和河北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较容易开发,因此两个省的开发强度比其他省区高很多。2006年发展强度已提高到0.1%以上。其他地区的开发强度低并且波动幅度大。目前,广东和海南两个省的油气资源开发正在慢慢地向深海扩展,拥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未来会成为中国重要的海上油气资源产地。但由于当前世界石油价格的大幅波动,油气开发也存在较大的波动。对此,地方政府应采取一些相关的政策措施,来支持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还应通过阐明矿产资源的所有权来改变海洋资源无偿开发和不受管制的发展现状。优化布局并加强相关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估和生态破坏补偿机制,更好地起到监督和控制的作用。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理念,逐步加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加强对高硫煤脱硫等能源清洁技术等的研究。增加用于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提高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充分利用矿产资源。

(六)海洋化学资源

除上海外,各省海洋资源开发强度都较高。海南、福建、浙江、辽宁、河北、天津均处在在0.75之上。广东、山东和江苏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海洋化工产业是中国海洋产业中的一个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且资源需求低,产品附加值高,有着非常好的市场前景。总体经济活动对海洋化工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有着极大影响。因此,在我国沿海地区海洋化学工业发展过程中,海盐与纯碱等化工产品的原料、制造工艺、管理部门与资源进行了适当的整合,各种生产要素得到合理分配。化工产品产生的废水、废料进行合理的利用,以实现材料的最佳利用,这样既可以增加产品种类、减少资源的过度浪费,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治理成本。在海洋化学工业的研究过程中,还可以促进我国海洋制药工业的发展。特别是海洋中有许多未知的微生物和动植物有待研究和利用。这是医学界克服人类疾病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新途径。

(七)海洋旅游资源

以2002年为节点,在这个节点之前,我国的海上旅游资源开发存在很多不足。之后,海洋旅游业随着其他海洋产业的发展和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江苏、上海、河北和天津的海洋旅游资源开发强度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其他省。2015年,这四个省区的开发强度达到每千米0.55A级的景区。但是,除了上海之外的其他三省的发展强度非常有限,在0.09以下。这些省区的海岸线漫长曲折,由于实施环境保护措施使得许多地区的开发受到限制,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海上旅游的发展。海洋旅游资源分为两部分:海洋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主义旅游资源。当前,人们除了越来越关注海洋自然风光之外,也有很多人开始关注当地风俗、节日、文化和饮食等旅游景点的文化风光。因此,我们将着力于提升海洋文化的地域特色,阐明独特旅游的优势,打造整个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具有独特魅力和鲜明特色的海洋旅游产业。更加明确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双向关系,使地方政府成为海洋旅游业的推动者、监督者,实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监督管理、推进海洋生态系统发展的协调可持续。

(八)海洋生物资源

近海水产养殖、近海捕捞等海洋生物资源在中国海洋资源的开发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的海上水产养殖实力相对较高。除了环渤海地区和上海,其余省份和地区的近海养殖强度均在逐渐上升。2007年后,上海慢慢从近海水产养殖业转向了其他产业。福建、浙江、江苏、山东、河北五省的近海捕捞开发强度均较高,而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以及海南三省相对较低,海南省的近海捕捞开发强度是最低的,14年的时间里,海南省近海捕捞的开发强度一直在0.6以下。海洋水生资源的总体分布特征呈现较高的趋势,北部普遍高于南部,尤其是渔业方面这种差距越来越明显。在陆地污染源的影响下,各沿海地区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许多捕鱼资源丰富的地区都面临着捕捞资源的枯竭问题。所以,我们要更加重视海洋渔业的过度捕捞,加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控制向海洋排放的陆地污染物总量,使沿海地区的农业和城市污水对海洋的污染程度降到最小。在沿海地区水质保护和沿海水产养殖区水资源的保护与改善方面,中国沿海地区需要制定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期规划,完善监测体系,还要建立重大海洋污染事故的应急机制以及海洋灾害防御决策系统和预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