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演进及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六章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演进及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当前,隐性的通胀压力和经济下滑风险并存,总量和速度问题只是次要原因,就深层次而言,是结构性矛盾。因此,利用供给侧改革和“一带一路”倡议这些重要措施来缓解国内经济问题迫在眉睫。同时,随着陆地空间和资源的日益贫乏,拥有巨大经济价值的海洋空间和资源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在缓解陆地空间和资源的众多方案中,发展海洋经济和产业成了首选。进入21世纪,开发利用海洋陆续成了海洋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在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得到强化,二是在海洋政策上作出适度变化。由于海洋产业具有战略新兴的特性,现已成为世界各国产业角逐中的焦点。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今中国经济,要素供给成本的递增和投资回报的递减,使得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成效有所减少,这意味着依赖数量扩张型的经济模式的增长潜力逐渐耗尽,30年的高速增长已成为过往云烟,“中等收入陷阱”也还未跨越。2008年的金融危机,将这些年的许多问题暴露出来。政府在刺激消费和出口需求时表现得无能为力,那么这时,扩大投资成了力所能及的选择。但这也不是万能的,其对经济的副作用巨大,产能过剩、负债过高和投资回报递减等现象开始困扰中国经济(吴敬琏,2016)。实际上,中国经济迎来了一个新时期——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当前,虽然中国隐藏着着巨大的需求潜能,但实际需求依然不足,经济结构落后和有效供给不足是本质上的原因,这是由供需结构失衡造成的(张茉楠,2016)。也只有从结构以及体制等方面着手改革,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刘世锦,2016)。因此,结构性改革是新常态时期的根本举措,不仅可以维持中高速增长,也能向着中高端水平迈进。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

供给侧改革的本质是改变原来的市场激励,重新建立新的市场激励,这便改善了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最终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质上这是一次体制改革,制度、要素以及结构是改革的主要着手点。宏观经济调控可从需求和供给两端入手,其中经济政策是调控需求的主要手段,它对总需求有刺激或抑制的作用,而供给的调控则难得多,需要从发展方式、部门结构和技术水平等方面下一番功夫,从而增加有效供给。曾经调控需求是重点,因为其见效快,现在讲究两者并重(厉以宁,2015)。尤其是侧重于微观层面的供给端改革,随着改革的进行,要素市场和资源配置能力更为完善,则会对要素生产率产生提升作用(刘世锦,2015)。供给侧改革的内涵集中于要素和结构方面,它们分别为:一是参与主体的能力即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提升,参与主体主要涉及产业工人、企业主、股东以及政府行政人员等;二是产业的优化和成长,主要涉及产业结构和新兴产业等;三是从区域创新、结构和增长等方面促进区域的发展。要素投入、产业及区域发展、消费及收入分配、污染排放等方面是结构性问题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一带一路”倡议

(一)“一带一路”启动的必要性

因为在要素和区位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对外开放总体格局体现为东部快、中西部慢,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区域发展失衡现象。而“一带一路”倡议能有效避免这一现象,东北地区产能过剩问题会随着产能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而化险为夷。而中西部陆路运输通道的扩大,会产生多元化的资源渠道。同时随着中西部与邻国之间积极性的提高,也能带动中亚间的次区域合作。

(二)“一带一路”概况及实质

“一带一路”是一项中国方案,旨在加强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作用于中西部地区,随着向中亚和欧洲地区的开放,西部大开发的作用也会得到强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用于东部地区,随着向东南亚和欧洲地区的开放,东部地区的转型会得到加速(崔功豪,2018)。“一带一路” 的作用不仅局限于此,就其根本目的而言:一是解决产能过剩和区域失衡等国内问题;二是利用资本输出和外交拓展等手段解决国际收支失衡等对外问题。曾经我们只注重与发达国家的开放和合作而忽视发展中国家,现在需要两者兼顾,尤其是周边邻国,与他们的合作有待强化。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与发展海洋经济的关系

供给侧改革的理念也体现在海洋经济的发展上,这是改革的必然要求;“一带一路”战略的理念也体现在海洋经济的发展上,这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必然要求。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与海洋经济的特点有着不谋而合的切合点。新常态下,海洋经济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因为就其增长速度而言,更优于同期GDP增速,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更为明显;在沿海各省市的劳动效率和对就业拉动作用等方面看,陆域经济的作用远不及海洋经济的作用,可见海洋经济对于经济发展效益和质量而言有着不可言喻的作用。同时,就当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来看,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很大,一方面,目前的供给和需求结构已出现失衡,双方不相匹配,海洋第二产业进展不尽如人意,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产业上技术水平依旧不足,海洋第一、第三产业供给质量不尽如人意,高品质海洋水产品、旅游服务等产品依旧稀缺。另一方面,低端海洋产业发展过于旺盛,出现了大量的重复建设,导致原本就稀缺的海岸线和海域资源被大量浪费。因此,要想实现海洋产业的健康发展就离不开供给侧改革。海洋产业的发展意味和其对经济的较大拉动作用,关系到我国能否顺利实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也关系到我国能否顺利推进海洋强国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对海上航线和贸易十分重视,通过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紧密联系,来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由于海洋经济在全球合作上要求较高,需要密切的国际合作才能进行资源的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等。只有更高的开放和国际合作水平,才能满足海洋经济增长空间拓展的需要。因此,对中国而言,在海洋经济的国际合作上,需要抓住“一带一路”这个机遇,在结构和效益提升上推动中国经济转型。

新常态下,隐性的通胀压力和经济下滑风险并存,只有在对内即供给侧改革和对外即“一带一路”倡议上双管齐下,新的增长极才会出现。这两大措施便是本文论述海洋经济发展的两大背景。由于海洋产业具有战略新兴的特性,早已成为世界各国产业角逐中的焦点。然而,当前中国海洋经济面临着消耗大和污染重等公共问题,而海洋经济政策对海洋经济具有理论指导和实践协调意义。对于那些连续实施的政策,研究政策的演进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