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河北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

海洋经济取得高质量的发展,是海洋经济由量的增长到质的变化的一个突破,这主要得益于河北省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海洋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以及海洋社会福利分配得到明显改善的结果。在这种质的突破过程中,发展动力、驱动要素和资源要素均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由规模扩张向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由传统海洋要素向创新要素驱动转变,资源要素由海域向海陆一体化转换,旧动能逐渐被新动能取代,真正实现海洋经济质的飞跃。

自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里,中国的海洋经济快速增长,主要表现在沿海地区将海洋经济开发作为该地区经济增长的突破点。但是,由于之前的开发只注重量的提高,导致海洋经济开发管理环节发展薄弱,海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不合理,导致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以及浪费,不仅限制了这些地区海洋经济活动的开展,同时对海洋环境也产生了巨大的压力,限制了地区整体经济的增长。2011年,国务院相继在山东、浙江和广东批准了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综合试验田,三个试点地区发展规划由国家统一规划。“十二五” 规划纲要也论述部署海洋经济的发展,这也预示着国家对海洋经济越来越重视,中国正逐渐迈入海洋经济大发展的战略时代。一方面,海洋环境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海洋经济产业又需要快速的增长。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解决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则是国内沿海地区在未来发展海洋经济产业中急需解决的难题,如何部署这种发展,首先要明确影响海洋经济发展的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区域人口数量

影响河北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因素是区域人口数量。首先,发展海洋经济的主体是人,人既是海洋产品的供给者,即海洋产品的生产者,也是海洋产品的需求者;即海洋产品的消费者。因此,人在海洋经济开发过程中具有双重属性。当人们对海洋资源进行开发,并生产出新的消费品时,则会产生生产性消费。换句话说,生产性消费是对海洋产品生产加工的过程。海洋产业中生成的产成品,一部分会被人们进行消费,这部分是供人类使用的物质产品,比如人们食用的海产品以及供社会生产的矿产资源,这部分对经济的增长是有益处的;另一部分则是海洋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这会对环境等造成污染,影响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对于生产多少海洋产品,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并能够不对海洋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这些在某种程度上与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口数量是相关的。

专家指出,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人口将继续流向沿海地区的城市。到2020年末,中国人口将会超过14.2亿,其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会生活在沿海地区的城市。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对物质资源需求量也逐渐增大。随着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越来越少,越来越稀缺。人们不得不开始将资源开发投向海洋中去以寻求替代资源,因此,海洋逐渐成为人们扩充资源的新途径。

2.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

影响河北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最直接因素是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海洋已被公认为是巨大的资源宝库,各国正在尽力开发和利用这个宝库。海洋资源开发已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但是,如果对海洋资源进行无节制和不科学的开采不仅会减少海洋资源发展寿命,对经济的发展也将产生不利影响。

我们将海洋资源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就不可再生资源而言,通常是因为海洋物质资源的有限性造成的,由于其不可再生性,所以我们日常开采使用过程中,应适当控制开发利用程度,尽量寻找新的可替代资源。而对于海洋中的可再生资源,我们也不能无限制地利用,即便可再生,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对于可再生资源,我们应该把持在一定的限度内。所以说,对于海洋物质资源的利用,应该保持一个高效率的配置利用,以便增强海洋经济开发的可持续性。就最主要的海洋资源渔业来说,该产业既是开发海洋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海洋经济的第一产业。因此渔业是海洋经济中其他产业的基础,保护海洋环境和资源,保持海洋生态环境平衡持久,很大的方面取决于渔业产业是否健康发展。因此,可以说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评估海洋渔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指标时,我们主要考察两个逆指标:一个是人均海盐产量,另一个是人均海洋捕捞产量。渔业资源的自然增长率和捕捞量的变化会影响海洋资源的存量。因此,不能过量捕捞渔业资源,必须将捕捞量控制在自然增长率以下,否则将会破坏海洋资源的平衡。

数理经济学家霍特林(Hotelling)认为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必须遵循一定的过程,该过程包括资源开采价格的增长率必须等于贴现率。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霍特林定律。对于不可再生资源,消费必须遵循霍特林定律确定的最佳途径进行消耗。我们过去开发和利用海洋经济而采取随意的粗放的方式,其后果是由于对海洋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巨大的浪费,使今天的海洋物质资源日益短缺,可再生链条直接破裂。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海洋经济秩序的维护。今后在开发海洋物质资源时,要考虑到当代人的需求和后世的需求,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在人类生存发展与海洋生态之间建立健康、平衡、和谐的共处关系,以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发展。

3.海洋经济科技创新动能不足

影响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是海洋经济科技创新动能不足,具体表现为海洋经济的科技创新水平相对滞后,且科技含量低。河北省海洋经济的科技创新动能在整体上表现不足,高新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差,创新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不能有效向市场转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首先,海洋产品的产业化水平低,且没有形成有效的科技知识供给。从事海洋科学技术企业大多缺乏高素质和创新型的中高层科技人才,海洋创新能力较差,研究成果少,科技投入和产出所占比例很低。例如,传统渔业资源的生产手段落后,自动化机械化规模较小,经济效益低。同样,海盐生产技术落后,主要是通过增加盐田面积来增加产量的传统方法。其次,没有形成有效的传播和转化海洋科学技术成果的机制。许多科学研究成果已被搁置。海洋科学技术创新与海洋工业化步伐不协调,还没有形成社会化的科学技术服务体系,阻碍了海洋科学技术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再次,新兴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国际竞争力不足,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目前,国际上比较先进的深海资源开发技术、海洋卫星遥感技术等正逐步投入使用,而我国对这些技术掌握程度不够,缺乏竞争力。使海洋科技创新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4.海洋资源过度开发,生态污染较为严重

目前河北省海洋经济在快速发展是以破坏和牺牲海洋资源平衡为代价的,这种破坏对海洋生态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1)海洋渔业资源过度捕捞,损害了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打破了渔业资源生长周期,造成渔业资源和海洋资源枯竭;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导致物种之间的结构失衡。(2)海洋沿海地区开发在管理方面存在混乱的现象。非法开垦海域建设沿海项目,改变水流方向,阻止鱼类迁移,导致原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不加选择地开采沿海的沙子和砾石,导致海蚀和抵御风暴潮的能力下降。海上石油开采和开垦等人类活动已严重破坏了中国的沿海湿地。(3)沿海地区由于地表水相对缺乏且被污染,加大了对地下水的开采,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进一步使得地下水的水质恶化,土地资源退化。

5.海洋环境污染加剧

海洋环境污染加剧导致河北省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缺乏基本保障。随着海洋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海洋资源利用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排放超标,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海洋环境污染。由于沿海和河口地区污染的加剧和赤潮的频繁发生,渔业资源严重减少,给日益枯竭的近海渔业资源带来了巨大压力,使许多沿海水域没有鱼可捕。对中国近海环境的常规监测表明,近年来,近海水域的污染日益严重,环境质量总体水平不断下降。海水养殖业一般处于粗养状态,主要是通过扩大养殖面积以增加总产量的,采用高密度的水产养殖。大量的滩涂,浅海和港口已被开采,导致水产养殖水域污染和海洋环境恶化。三是船舶运输过程中排放的生活污水和废弃油料,海上石油开采和海上灾害造成的漏油,给海洋造成了污染。由于海洋环境污染监测手段和污染对策技术无法跟上海洋开发利用的需求,致使海洋环境污染不能及时得到反馈与解决,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6.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配套服务设施落后

由于资金投入不到位,致使河北省大部分沿海地区的码头和渔港存在诸如航道狭窄、停泊位低以及水池浅等问题。土地供水、供油、仓储和加工等配套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甚至在一些岛屿中,还存在交通不便、淡水资源短缺和航行困难、电力短缺和通信故障等问题。海洋灾难的预警和应急措施并不完善,无法迅速组织人员撤离,无法确定紧急避难所和设施,无法快速建立应急救援队,面对破坏性的海洋灾难,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法。资金严重短缺和基础设施落后是影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