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地区海洋经济效率的时间演化分析
(一)标准差、变异系数分析方法
本章节研究海洋经济效率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时使用的是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以此来反映我国海洋经济效率在时间上的差异。
标准差公式:![]()
变异系数公式:![]()
式中:i=1,2,…,n表示研究区域内省份;Xi表示各地区每年海洋经济效率的平均值;
表示在研究区域内各省份的海洋经济效率值;n表示研究区域内省份个数。
(二)海洋经济效率的时间演化特征
通过计算2000—2015年全国海洋经济效率平均值可以看到,海洋经济效率变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其中2000—2008年的海洋经济效率无效,2008年以后开始逐步增长,变为低效,并逐渐升高到0.78,在未来有望升高到中等有效。从效率增长率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0—2005年的“十五规划”期间,海洋经济效率增长率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平均增长率为1.5%;2006—2010年的“十一五规划”期间,除2008年的1.5%和2009年的5.5%比较突出外,其余年份均较为平稳,平均增长率为2.5%;2011—2015年的“十二五规划”后三年增长率基本呈直线上升趋势,由2013年的2.7%增加到2015年的6.2%,平均增长率为2.6%,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效率增长率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效率类型也从侧面佐证了此趋势,有效省份占比从2000年的9%上升到2015年的64%,有效省份从只有上海一个城市发展到上海、天津等7省市;2007年以后,开始出现效率中等省份,2012年以后上海、天津2市独占鳌首,达到高效并不断上升;2015年效率中等以上的省份占比高达36%。
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国家在这一段时间内提出了很多的政策策略,如:2000—2005年“十五规划”时期,国家提出海洋经济处于成长期,要大力开发海洋经济并保持其高速增长,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振兴国民经济的重大举措。但同时现实中也存在只注重规模大小不追求质量的粗放式发展,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2006—2010年“十一五规划”初期国家确立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总体思路,开始调结构转方式,但边际效应未显现,特别是2007年和2008年海洋经济效率增长率仅为0.9%和1.5%,2009年环保投入边际效应显现后上升到5.5%。2011—2015年“十二五规划”继续延续十一五规划的趋势,增长相对平稳,在此期间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继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海陆统筹,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海洋经济由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结合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的公式,得到海洋经济效率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以此来体现各地区在时序上的差异。其中标准差表征了绝对差异,变异系数表征了相对差异,可以看出二者的走势基本一致,均呈现出稳定上升趋势,相对差异趋势稍缓,2000—2005年增长趋势较缓,平均增长率分别为3.9%和2.2%;2006—2010年增长加快,2009年都出现阶段内峰值,平均增长率分别达7.3%和3.8%;2011—2015年增长速度最快,2005年均出现研究阶段内最高值,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1.2%和6.2%。综上所述,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效率区域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稳步上升。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2000—2005年市场经济制度确立后首个五年计划“十五规划”时期,偏重经济增长速度,扩大海洋经济规模,各地区都在大力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这个时候海洋经济刚刚开始发展,天津、上海等省市在科技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的优势还未发挥相对作用,各地区海洋经济效率相对都较低,海洋经济区域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的增长均幅度较小且缓慢。2006—2010年的“十一五规划”期间强调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相比于之前产业单一、开发模式粗放,经济生产开始转向对环境友好和生态保护的投资,起初在上海、天津、广东等经济基础较好的省市,环境边际效应并未显现。2009年边际效应显现,效率迅速上升,效率地区绝对和相对差异变大。2011—2015年“十二五规划”时期,国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陆海统筹,着力推进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强化海洋资源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领先位置的省份产业结构逐渐合理,发展重心更多向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新兴产业转移,而发展落后的省份则较多发展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的海洋产业,海洋经济效率地区绝对和相对差异迅速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