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布局及产业演进过程分析

二、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布局及产业演进过程分析

区域海洋的产业结构基本情况与产业结构比较分析是区域经济研究中的重要方面。在以往的研究中将产业结构的定义为: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系统中存在的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根据产业结构的定义,我们将区域海洋产业结构定义为:在某一区域的海洋经济系统中各个产业部门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本章节将我国区域海洋产业结构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比较研究。

(一)我国海洋产业的空间布局

我国拥有辽阔的海洋区域,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多千米。因此,不同的海洋空间之间存在较大的资源禀赋差异,造成地区间海洋经济产业形式的不同。为了描述我国海洋经济的空间布局,本文参考了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和我国海洋分布的实际状况,将海洋区域分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海洋区域。环渤海地区由环绕渤海(包括部分黄海)的沿岸地区所组成,主要包括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和山东省三省一市的海域与陆域;长江三角洲地区由长江三角洲的沿岸地区所组成,主要包括江苏省、上海市和浙江省两省一市的海域与陆域;珠江三角洲地区由珠江三角洲沿岸地区所组成,主要包括广东省所辖的广州、深圳和珠海等城市的海域与陆域。

对比各海洋区域2003年的海洋经济产业总产值,环渤海地区达到2778.53亿元,占据全国海洋经济产业总产值的27.6%;长三角区域达到3398.87亿元,为三个区域中海洋总产值最高;珠三角地区为为2112亿元,占全国海洋经济产业总产值的21%,在三个区域中海洋产值最低。三个区域在海洋经济上均有自己的主导产业,并且主导产业存在较大的差异。详细来说,以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渔业为支柱产业的是环渤海,三个支柱产业占据了环渤海区域海洋经济产业总产值的66%。以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为支柱产业的是长三角区域海,这三个产业占据了长三角区域海洋经济产业总产值的75.1%。另外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迅速,正在逐渐成为长三角区域新兴的海洋经济产业。以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为海洋支柱产业的是珠三角区域,这四个产业的总产值占据了珠三角区域海洋经济产业总产值的65.3%。海洋经济产业集中度从大到小排序为: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与海洋经济产业总产值的次序一致。在海洋经济的总产值与海洋经济产业集中度的关系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并不能完全确定是海洋经济的产业总产值决定了海洋经济产业集中度,还是海洋经济产业集中度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海洋经济产业总产值,亦或者二者关联性较小。

在海洋经济产业总产值规模上,2008年的环渤海区域、长三角区域基本相当,均达到了4100亿元以上,占比均约32%,但是长三角比环渤海区域稍高0.4%;珠三角区域海洋经济比重略有下降,由2003年的21%下降至18.8%,总产值为2417亿元,。由此可见,环渤海区域海洋总产值增长速度在2003年至2008年相较于长三角、珠三角更快。2013年三个区域占比最高的为环渤海区域海洋经济,其产值已经接近20 000亿元,占全国的36.3%;长三角的海洋总产值为16 485亿元,占全国比重降低至30.4%;珠三角区域的海洋总产值为11 284亿元,占全国比重为21.6%,这个比重稍有提升。2014年环渤海区域海洋经济的增长势头依旧明显,海洋总产值比重增加至37%,而长三角、珠三角分别降至29.6%、 20.8%。环渤海区域海洋经济增长趋势一直持续到数据最新统计年份,意味着环渤海区域海洋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将持续上升。

综上所述,从区域分布来看我国海洋经济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环渤海地区的海洋经济产值增速最快,产业总产值在全国海洋经济中占据的份额也在不断增长;长三角在海洋经济产业中稳居第二,地区的经济增速最慢,并且经济发展占比份额降幅最大,已经失去了领头羊的位置;珠三角地区的海洋总产值发展速度与平均水平基本一致,其所占份额基本稳定在20%左右,并且近年来稍有下降。

(二)我国海洋产业的发展演进趋势

1.增速放缓趋势

现阶段海洋经济产业进入转方式、调结构的新时期,海洋经济产业的发展整体速度逐步放缓,但是不同产业的增速依旧存在差异:海洋渔业与油气业的增速减缓,但是海洋能源与生物医药业的发展还是保持着较高速增长。与此同时,海洋经济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速也存在放缓趋势(海洋经济产业劳动生产率一般使用劳均产值和劳均增加值来衡量)。

图5-1 三大经济带2016年海洋生产总值对比情况

在进行计量模型分析时,选择使用Stata软件:具体而言是选择三个指标的数据进行拟合,这三个指标分别为海洋经济产业总产值、海洋经济产业增加值、海洋生产产出,指标的时间跨度为2003—2016年。理论上是对数据进行多次回归分析,根据拟合优度(R2)的大小选取拟合效果最好的拟合线,本数据的拟合结果显示在众多的模型中二次多项式的拟合效果最好。从拟合结果来看,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在0.9左右,海洋经济产业总产值和海洋经济产业增加值均显现出倒“U”形的增长态势,而且目前呈现出增速下降的趋势,这意味着随着时间的发展我国海洋经济产业产出将一定会呈现增速降低的态势。从拟合后的线性趋势来看,劳均产值增速呈现出线性下降的趋势;劳均增加值增速呈现出倒“U”形,并且是处于倒“U”的后半段,呈现出下降趋势;海洋经济产业从业人员增速同样呈现出下降趋势,不过是呈现出对数的下降趋势,可以解释为海洋经济产业吸纳就业岗位数量也许可以随着时间进一步提升,不过新增岗位的数量是趋于减少的。因此,劳均产值、劳均海洋经济产业增加值、海洋经济产业增速、海洋经济产业就业增速都是趋于放缓的趋势。这是目前海洋经济产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发展结果,不仅可以优化我国海洋经济的产业结构,而且可以提质增效,维持可持续的发展。

2.海洋经济产业转方式、调结构趋势

一般而言,海洋经济的产业结构可以分为三次产业结构和主要产业结构。从海洋经济发展阶段的一般规律和我国海洋经济新常态的事实来看,产业结构调整是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海洋经济在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后于2012年进入了转方式、调结构的生产阶段阶段,但是依旧存在“投入高、消耗大、排放高、效率低”等与整体经济发展一样的问题,且这些问题日益严峻。此外,海洋经济还存在一些较特殊的发展问题,如渔业一度枯竭、沿海水质检测不合格、产业产出效率低等。因此,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对海洋经济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势在必行。

一般而言,一产占比继续下降,二产占比大幅下降,三产份额继续增加是理论上三次产业结构的优化趋势。自2003年起,我国海洋经济的二三产呈现出增加发展的状态,并且第二产业发展速度最快,比重增幅最大,而一产比重下降较大。我国海洋经济2014年的三次产业比重为5:45:50,相较于我国整体经济结构(9.2:42.6:48.2)表现较优,但是与美国、日本等一产1%以下,二产不足20%,三产80%左右的国际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海洋经济的三产结构仍有较大优化的空间:三产比重要继续提升,一产比重进一步降低,大幅降低二产比重。

促使传统产业百分比降低,激发新兴战略产业快速发展是海洋经济结构中主要产业结构的优化趋势。我国传统海洋经济产业自2003年起占比下降或稳定,而海洋经济中的新兴战略产业比重迅猛发展。一般而言,传统海洋经济产业主要有: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电力、海洋盐业等;新兴战略产业主要有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化工业等,各产业比重自2013年起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我国海洋经济在2014年最主要的五个产业分别为: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洋工程建筑、海洋油气业,它们的占比为:35.3%、22.1%、17.1%、8.4%、6.1%。海洋新兴战略产业将在未来的海洋经济产业中快速发展,海水利用业、海洋材料、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等产业的比重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海洋经济产业区域布局均衡趋势

我国海洋经济产业区域布局趋势为:保持海洋经济产业在三大区域间的份额稳定。2003年以来,我国三大海洋区域布局占比存在一定变化,从整体来看,产业增长速度最快的是环渤海区域的海洋经济,其经济发展份额约上升了10%;长三角区域海洋经济产业2014年所占份额为约为29%,其增长低于全国平均速度;其他区域以及珠三角地区分别稍有小幅度的增加或者下降。在未来,我国三大区域之间的海洋经济空间布局调整仍有很大的潜力,但是因为政策和海洋经济产业的影响因素较多,涉及方面较广,所以在三大海洋区域之间各自的经济产业份额变化应该不是很大,最终基本能趋于稳定。

从海洋经济产业的区域布局来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是一个不容忽略的政策,这一政策战略的实施势必会对沿海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海上丝绸之路可以加强我国沿海区域与国外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合作。并促进沿海区域间海洋经济产业发展协作。在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时,以沿海为前沿的开放阵地将成为海洋经济产业区域合作的重要引擎,有机会进一步提升海洋经济产业区域的外向性和国际性。考察海洋经济产业区域布局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自贸区建设,自贸区建设不仅可以促进沿海地区海洋经济产业的发展,而且可以培育海洋经济产业更高的增长点。上海自贸区于2013年建立,2015年中央又通过了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方案,其中广东包括了广州南沙自贸区、深圳蛇口自贸区和珠海横琴自贸区。这些自贸区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个重要海洋经济产业区域,可以加快区域海洋经济产业增长,为海洋经济产业新兴产业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除此之外,自贸区的建设也将有利于促进三个海洋区域经济产业的开放性和国际化。

4.外部环境复杂化

我国海洋经济产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化,无论是国际海洋资源开发、保护活动与海洋权益争夺,还是我国对外战略,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从国际外部因素来看,我国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海洋经济发展压力:我国在东海、南海区域海洋经济产业发展过程中与日本、菲律宾、越南等国家的矛盾不断激化,美国在重返亚太插足海洋权益问题上与中国的矛盾也日益加剧,这些都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如何妥善地开发、利用、共享海洋资源,并合理地协调好各方的利益,使各方合作共赢,这不仅是目前我国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势必解决的难题,也是发展海洋经济产业中必须聚焦的问题。此类问题的发展,不仅会影响我国海洋渔业、油气业等众多产业的发展,并且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区域海洋经济产业发展时的整体速度以及稳定性。

从海洋经济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看:我国海洋经济产业发展将会面临更加激烈的外部竞争,并且将会面对更加复杂的政策交融协调。我国在三个沿海区域的重要海洋城市实施了自贸区建设,在未来,自贸区的建设范围有很大的可能性会进一步扩大。我国同时还实施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这可能会对我国沿海区域的经济发展和沿线海洋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两个战略的实施都有利于提升我国海洋经济产业发展的开放性,并且有利于促使我国海洋经济产业直接与国外的海洋经济产业竞争。总而言之,政策复杂性将会增加协调与配合的难度,因此合理地实施政策战略是避免海洋经济产业外部环境复杂化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