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果分析

四、结果分析

本章以我国沿海11省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对沿海地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综合评价。根据我国沿海地区分布特点,主要呈现出自北向南的狭长带状特征,将沿海11省市进一步划分,形成5个区域进行对比分析。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省、天津市、河北省和山东省;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海峡西岸主要指福建省;珠三角包括广东省;环北部湾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

综合评价得分结果分析:

(1)通过上一节评价指标结果看出:海洋科技支撑作为一级指标,其权重最高达到0.352 3,说明该指标对海洋经济发展质量中影响较大;海洋经济规模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次之,其权重为0.225 0;海洋资源利用和海洋综合管理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弱;最后是海洋生态环境指标所占权重最低为0.111 9。从二级指标角度来看,海洋科研机构基本建设政府投资资金影响最大,比重权重达到0.163 9;其次,指标权重超过0.1的还有海洋产业科研机构相对密度、海洋捕捞产量比重和观测台站分布的相对密度。

(2)由2006年海洋经济发展质量总评分可以看出,上海、天津和山东位于前列,广西壮族自治区、河北和辽宁的发展质量水平较差,而海南、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发展质量水平一般,处于中等水平。

从这五大区域的角度来分析,环渤海地区中的天津和山东两地海洋经济发展质量最好,从结果分析来看,政府对海洋科研机构投资占比辽宁和河北明显要低于天津和山东,且科技支撑也相对薄弱,辽宁地区海洋生态环境污染较为严重,河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然而天津的海洋科研机构分布的相对密度数值位居沿海地区第二。长三角地区中上海的科技支撑数值较大,其在科技方面有着很强的支撑,并且上海的海洋科研机构分布相对密度数值在沿海地区排名第一。环北部湾地区,海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之间有一定的差距,从综合评价分析的结果也可以看出,海南在科技投入、经济产值和综合管理等方面均要优于广西壮族自治区。

(3)由2016年海洋经济发展质量总评分可以看出,与2006年相比,排在前边的是上海、天津和山东、广西壮族自治区、河北和辽宁海洋经济发展质量水平仍表现较差;海南、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经济发展质量表现一般,处于中等水平。

从这五大区域的角度来分析,环渤海地区的天津和山东两地海洋经济发展质量较好,辽宁和河北位于其后,依据数据结果显示,天津GDP贡献率达到31.7,而河北GDP贡献率仅为6.2,远远小于天津经济发展水平;从涉海就业人员所占比重来看,河北占比为14.8%,同样也要远远小于天津的58.7%;其中,辽宁废水直排入水比重最高,达到59.8%,其资源利用情况也远远低于山东和天津;从科技支撑方面来看,辽宁和河北这两个地区仍存在较大的差异。长三角洲地区的上海排名第一,拥有雄厚的科技优势资源。环北部湾地区,海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之间差距较大,但是从2016年数据可以看出,海南海洋经济变化较大,发展速度较快,其中涉海就业人员比重和海洋三产结构比,这两项指标数值在沿海地区最高。

(4)由2006年和2016年沿海五大地区的总体排名对比分析来看:2006年,海洋经济发展质量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长三角、海峡西岸、珠三角、环渤海和环北部湾。长三角地区主要依靠其优势的资源。经济实力相当强,有大量科技人才,尤其是上海地区,其经济和科技方面的优势资源促进了长三角海洋经济区的发展,长三角地区的海洋资源极为丰富,具有互补性和相似性,有利于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进行整合。环渤海和海峡西岸地区海洋经济发展一般,相对而言,天津和山东发展良好,福建、辽宁和河北发展比较落后。环渤海地区省市之间的发展质量不够统一,主要从两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地理条件包括曲折的海岸线和广阔的临海区域,为海洋经济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二是科研方面,环渤海地区投资建设了许多高层次的海洋科研院所与海洋研究基地,完备的硬件设施建设,为海洋科技研究创造了健康发展的条件。珠三角地区在2016年发展水平超过海峡西岸,位居第二,主要因为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有大幅度的提高,并且提出政策的改变以及提出一系列优化海洋经济发展的措施,对珠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质量带来了很大的改善。北部湾地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发展质量最差。

一级指标评价得分结果分析。

(1)由2006年一级指标得分结果可以看出:在海洋资源利用得分情况中,排名前几位的是上海、河北和浙江。其中,河北的海洋捕捞产量比重在沿海地区排名第一,是除海南外对海岸线利用最好的省份。海洋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大于1的地区只有上海。在海洋经济规模得分情况中,海南、广东和福建得分较高。海南的涉海就业人数在沿海地区最多,广东的海洋GDP贡献率最大,浙江在二级指标中得分均较高;在海洋生态环境得分情况中,江苏、上海和海南的生态环境质量最好。工业废水直排入海比重最低的省份是江苏,可见废水排放量较少,对环境污染小。在海洋科技支撑得分情况中,天津、上海和山东在海洋科技方面得分最高。天津极为重视科技人才培养,其科研机构相对密度在沿海地区排名第一,上海和山东在海洋科研机构基本建设政府投入资金比重较大。在海洋经济综合管理方面,上海和天津占据优势地位,海洋观测台站相对密度最大。

(2)由2016年一级指标得分结果可以看出:在海洋资源利用得分情况中,上海和天津位居前列。上海市捕捞产量比重最大,在沿海地区中排名第一,而海岸线利用最好的是天津市。在海洋经济规模得分情况中,海南、广东和浙江得分最高。海南的涉海就业人数仍然最多。广东的海洋GDP贡献率依旧最大,浙江二级指标得分也均较高。在海洋生态环境得分情况中,江苏、上海和海南位居前列。生态环境中影响最大的工业废水直排入海量,海南是唯一一个工业废水直排入海量为0的省份,江苏的工业废水直排入海重较低,浙江拥有着近2万平方千米的生态监控区,其生态环境质量较好。在海洋科技支撑得分情况中,天津、上海和江苏具很大的优势。这三个地区极为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科技的发展,其中,科研机构相对密度和科研建设资金的投入比重这两项指标在天津和上海排名位居前两位。科技人员比重中江苏省排名第一。在海洋经济综合管理得分情况中,山东、福建和天津得分相对较高,山东和福建的综合管理产业产值较大,而天津主要是海洋观测台站相对密度较大,从而拉动综合管理得分较高。

(3)综合2006年与2016年这两年的得分排名结果分析,各省市在综合得分中还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变化较大的有:在海洋资源利用方面,天津市2006年由位居沿海地区的最后一名,2016年上升到第二名,其海洋科技发展和综合管理能力这两大层面一直处于沿海地区中最高得分的位置。与其他省市相比,虽然天津仍存在着海洋资源稀缺,海岸线短和海域规模狭小等问题,但天津在2006至2016年期间,制定出台多项举措,同时也加大在海洋经济方面的资金投入,发挥其科技方面的优势资源,来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而河北则从第一下降为最后一名,尤其是资源利用方面,存在资源利用总量小等问题,尽管一直在利用多种方式来加快资源开发利用,但与其他地区相比明显呈现下降趋势,该地区虽然在资源开发利用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其发展相对滞后。在海洋生态环境方面, 2006年到2016年,海南省从最后一名跃升为第一名,生态环境方面主要依赖于工业废水直排入海量,海南省该项指标由2006年排放量占比达到沿海地区的50%以上,通过不断监督把控工业废水的排放,到2016年实现了零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