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资源开发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需要人类的参与才能进行,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人类工业和社会科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有利的工业发展环境以及人类素质的普遍提高,对人类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促进作用。实际上,它反映在经济发展、劳动力、产业特征、资本、土地和政府政策等各个方面。这些也是每个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结合海洋资源的特征和开发利用的特征,结合现有的一些研究成果(王泽宇,2015;赵琳,2016),海上运输对海洋资源开发的影响增加了,土地对海洋资源的影响也被消除。将根据海洋资源的特征对某些指标进行更全面的修改。
本文总结了六个影响因素来探究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强度的演变,包括:海洋产业结构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投资水平、人力科研水平、开放水平以及政府水平。海洋资源开发强度的时空格局演变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了整个海洋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率,人均海洋生产总值是反映当地海洋产业发展水平最恰当的指标。海洋产业发展水平反映了海洋资源利用的结构特征。海洋固体资源是海洋资源开发的主要资源,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也在资源开采中占很大比例。当资源开采成为主导,第二产业的产出和生产效率通常会高于第一产业的产值和生产效率。在第二产业占比较大时,海洋资源产业的发展水平也会比较大。社会投资水平反映了对当地海洋产业的注资情况,也是海洋产业活力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它改善了产业体系的上下游产业链,完善产业发展相关的配套设施,也提高了产业的抗风险能力。整个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反映了当地固定资产的置换情况,是促进当地产业以及促进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对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人类科学研究的水平是反映该地区海洋产业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指标。海洋从业人员中科学研究人员的比例表明了该地区海洋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表明与海洋资源开发有密切联系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状况。对外部世界的开放程度反映了区域海洋产业对外部和周边地区的紧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海洋运输的发展水平、海洋经济的区域化水平和全球化。大型港口城市的码头数量反映了该地区大型港口城市的平均规模和运输能力。具有较高指标的地区,该地区的港口城市具有更大的与外部产业进行贸易和联系的能力。政府扶持力度是地方政府机构、单位、海洋产业有关的科学研究机构等为促进海洋工业产业的发展提供的帮助。它一方面源于政府部门的法律、法规和发展计划,另一方面源于地方工业和资源开发的研究。海洋科学研究所研究的项目收入占GOP的比重,反映了海洋产业的研究投入和产出对中国海洋产业的影响程度。同时,也反映了政府对海洋产业发展的关注。
综上,本文选择人均海洋经济总产值(X1)、海洋第二产业在GOP中的比例(X2)、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额(X3)、科研人员占海洋产业人员比重(X4)、单位港口城市码头数量(X5)、海洋科研机构课题项目资金收入占GOP比重(X6),从6个指标对应6个方面分析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强度的影响因素。指标数据均来源于《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年鉴2003—2016》。
本文将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作为我们所要用的计量模型,进行了回归分析来研究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强度的影响因素。公式为:

i表示省;t表示年;j是指标因子项;yit表示海洋资源开发强度系数;αi指常数项。代表各省区之间没有被考虑、观察到且不随时间而变化的差异性;Zi是不随海洋资源开发时间而变化的常数项,但能体现各地区之间海洋资源差异性因素;γ是Zi的常数项;Xit是随时间和海洋资源开发过程而变化的解释变量;βi是解释变量的系数;μit是随机扰动项。
(二)面板数据结果分析
用2002年至2015年影响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强度指标的面板数据,使用EVIEWS 8.0软件并用STATA来进行Hausman检验,最后得出检验结果为98.26。并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这个面板数据模型可作为参考方法。将指标数据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6所示。
表5-6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海洋资源开发强度时空演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1)对模型因变量的影响调整后的R2为0.721,从结果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度良好。所有变量都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表明结果较为科学合理且拟合程度良好。具体影响因素分析的结果如下。
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对开发强度的影响系数为0.047,这表明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对促进海洋资源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显示出海洋工业发展对海洋资源开发具有积极的作用。海洋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海洋空间、旅游资源的开发强度也会比较高。所以,我们要以“发展与保护并举”为原则,有效利用海洋资源,优化空间布局,增加海洋产业中高科技产业所占的比重。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北和辽宁6个省的海洋资源开发强度相对较高。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和全省GDP占比较高的省区,要更注重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潜力,尽可能地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陆海共联,绿色发展”,在传统模式中去发现新突破和新经济增长点。广东、广西和海南都是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或所占比例较小的省区。今后,要加强生态建设,坚持绿色发展,走中国特色产业发展道路。
(2)产业结构对海洋资源开发强度影响系数为0.838。主要产业和分支机构在海洋资源开发类型中占主导。为使海洋资源附加值增加,加快产业结构转型,改变发展方式是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重要方法。特别是海南、广西、广东、山东和辽宁五省的海洋产业中第一产业占比很大,要注重提高科技含量和专业化水平以及海洋产业的知名度。一方面,天津、河北、上海三省市应注重陆地和海洋产业的污染程度和生态修复,减少过度开发和利用,提高清洁度和管理效率。浙江、江苏和福建要把握好生态经济、加强管理,制定海洋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
(3)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海洋资源开发的影响系数为2.28E-06,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影响很小。在目前重视市场效应和投资环境以及经济进入质量持续稳定增长的大背景下,这既提高了社会资本进入海洋产业的门槛,又使得海洋产业的利益与科学技术水平更加紧密相关,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天津和上海需要加强对海上投资项目的监督,控制近海水产养殖的规模和范围。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和辽宁等六个省已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筹集资金,鼓励海洋高科技企业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同时,高度重视渔业产品的深加工和品牌建设,以确保渔民的收入。福建、广西和海南需要加强民族文化交流,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产业,吸引外国游客。同时,向渔民提供技术和市场政策支持,鼓励当地自营职业者,促进品牌建设和养殖的共同发展。
(4)人类科学研究水平对海洋资源开发强度的影响系数为109.764,反映出劳动力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广东、上海、山东和天津等人才优势比较充足的地区,应充分发挥人才的技术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开发新技术的能力。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等省缺乏人才,缺乏吸引力。因此应积极吸引投资和人才,使经济产业更快地发展。
(5)对外开放度的影响系数为-0.000 3,由于海洋资源开发方面对外开放度越高的区位优势,使得国外资源的进口数量增加。这将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对本地资源的需求。同时,我国开发的产品可以出口海外,扩大了市场的范围。便利的陆地和海洋运输是区域发展的关键,使得各种行业能够灵活运作。天津、上海和广东拥有国际大型运输港口,使得这些城市的海洋产业在港口和运输业中得到了发展,扩大了辐射范围,并促进了陆海共同发展。福建、浙江、山东、河北、辽宁等拥有大型港口的地区,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积极与国际市场合作,促进外部市场的交流,促进产业结构转移。
(6)政府扶持力度对海洋资源开发强度的影响系数为-2.097,反映了政府的协调作用。加强政府对科技企业和产业的支持,将产能落后和设施陈旧的小企业淘汰出局。政府、学校以及科研院所等之间的合作有助于促进海洋产业的绿色发展,减少资源的损耗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方面有着巨大的积极意义。海洋资源开发强度的结果反映:天津、河北和上海的海岸线较短,开发强度高。因此,政府要加强对沿海陆地、海洋区域集约利用的监督检查工作,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的监测、治理与恢复。广东、浙江、江苏、山东和辽宁五个省的开发强度都不高。政府要加强管控,减少渔民的数量,促进渔民进入城市,并提供一定的就业援助以及住房补贴。同时,还应加强对沿海地区污染方面的监督,尽快修复原始湿地以及防护林,培养深海钻探等高端公司和团队,弥补资源开发潜力的不足。福建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属于海洋资源开发、产业基础和人力资本均不占海洋产业发展优势的省份和地区。应改善渔场管理,科学养殖,和市场交流,提升渔民对科学、绿色、规模化养殖的了解。同时,加强对景区的审查监督,提升景区的形象,树立区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