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模型及一般理论
在与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的有关理论中,新古典经济学将其分为了三大类,分别是产业区理论、产业集聚最佳规模理论以及区域经济增长自我强化模型。马歇尔强调产业集聚带来的地方化的外部规模经济,即地方化经济,并基于此提出了规模经济带来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诸多好处和机会。此外,他认为劳动力市场共享、中间产品投入和技术外溢这三种因素共同决定了地方化的经济。具体来说,中间产品投入是克鲁格曼建立新经济地理学的基础,其体现了产业集聚的关系,而技术外溢由经济学家Romer做了进一步的补充,这一概念成为了其建立新经济增长理论的逻辑起点。
马歇尔在对产业区的概念和空间特点进行阐述时,突出了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的分工逐渐趋于专业化,进行专业差异化生产的企业之间则可以通过合作继续获取效益,且其中的中小企业间的合作关系是柔性的、动态的。此外,他还很重视技术外溢性的特点,新的研究思路的涌现、技术的培育与应用、产业区的合作氛围等并不受地域的桎梏,能够通过企业实现空间上的自由流动。但关于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这两者的关系是马歇尔的研究盲点,后续也有更多的学者对此作了进一步的研究。经济学家胡佛指出,产业集聚的成因有三种,分别是内在规模经济、本地化经济以及城市化经济。他认为,经济效益随产业规模的变化而变化,当产业规模达到最优点时,经济效益也能够实现最大化。换句话来说,产业区内的企业数量不能超过最优点时的数量,也不能过少,否则都不能达到最大的效益。此外,他还对马歇尔未探讨的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得到了相应的结论,认为区域经济增长的自我强化机制通过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来体现。不同于新古典理论,极化理论很大一部分上是基于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上而形成的。
与新古典理论不同,极化理论并不强调均衡趋势和趋同倾向,相反,它更倾向于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以及趋异性的论点。他们认为,生产要素不是均匀流动的,市场也不处于完全竞争的理想化状态下,而且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是自由获取的。缪尔达尔指出,一个地区由于自身所具备的优势资源或所处的某产业的优势地位获得了初期的经济增长后,由于市场结构的非均衡性(例如规模收益递减规律以及垄断、寡头企业的存在)以及集聚作用产生的外部化影响,将这种初期的经济增长趋势延续下来并进一步加强,反之也成立,即经济发展的滞后性越来越严重。这就是循环累计因果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帕鲁首次提出的增长及理论在后续又被法国和比利时经济学家们补充和完善。布代维尔对增长极的概念结合了空间特征加以界定,使其不再作为一个纯经济学的概念,而是包含了地理学在内的双重含义。他研究的起点同样也是集聚经济与规模经济,认为增长极就是城市中的某种产业实现了由周边地区向中心城市区域逐渐集聚所形成的结果,能够促进城市的经济增长。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等人创立了新经济地理学派,该学派研究了产业是如何集聚的、产业集聚通过怎样的方式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并结合一系列科学严谨的实证分析、规范分析提出了一种模型,即中心—外围的模型。这个模型很好地将本地市场的集聚效应和要素资源的流动性结合起来,通过收益递增和运输成本的交互作用来进一步决定产业的地理格局。克鲁格曼认为,导致产业发生集聚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收益递增的影响,二是与运输成本的制约。例如,假如随着规模经济不断扩大,制造业的厂商为了维持更大的收益以及节约更多的成本,都会选择聚集到一个主要的地区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产业集聚。一旦产业在某个地区集聚起来,就会逐步实现自我强化并不断循环集聚的过程,这就是制造业的中心—外围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