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背景
公立医院,由政府创建并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的机构,具有明显的公益性、福利性及慈善性等特征,是我国医药卫生服务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全体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及时、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的重大社会责任,为我国的公共卫生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公立医院在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有着私立医疗机构、企业不可比拟的功能和优势。除了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等一般医院均能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外,对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专业化诊疗,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医疗技术的创新和医学科学的发展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此外,公立医院还承担着如促进健康教育、帮扶支援医疗落后地区、突发事件救援等公共卫生任务等重要职责。在我国当前已基本形成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分级诊疗就医格局下,公立医院的功能与定位更加明确和聚焦。即坚持其公益性基本定位,不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不规避医疗救治风险大或利润率低的医疗服务项目,不向特定人群提供特定医疗服务;主要诊治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承担区域内疑难急危重症救治中心的责任;肩负着医学科学、医疗诊断和治疗技术改进和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引领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问题以及我国医疗系统长期以来形成和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愈凸显。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公立医院公益性质弱化,重经济收益轻社会效益的逐利现象突出,医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显现出医师医学职业精神与价值取向偏低的现象,还折射出医师在追求利润最大化与职业道德要求之间的深层矛盾。
医师是公立医院等医疗机构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健康的守护者,担负着救死扶伤的重要使命。医师面对的是身心等遭受多重折磨的病患,身心脆弱的他们更加渴求医师对其疾病的高效医疗和感受的共情与呵护。因此,身为一名合格的医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精湛的医疗技术,更加重要的是应具有较高的医德水平。然而,近些年来部分医师存在奉献与敬业精神不足、趋利现象突出、责任心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些问题在业界和学界深入反思和研究后得出,问题根源在于衡量医师业绩与价值的指挥棒和医师的医德使命迷失。
医师绩效评价是对医师过去工作中德、勤、能、绩的综合客观考量,且发挥着规范和导向医护行为的作用,对医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起着调动功能,影响着医师、医院的发展以至人民的健康。它对医院规范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体现公平等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医师绩效的科学合理评价,能促进医院管理的科学化,便于准确掌握医师队伍状况,为医院及其医师队伍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绩效评价也决定着医师的晋职、薪酬、解聘、岗位转换、培训计划等。因此,对医师绩效评价在医院管理中发挥着指挥和考核的作用。如何公平、合理、科学地对医师的绩效评价直接决定着医院高效运转和发展命运。
现实和理论研究中,对医师绩效的评价本意上均想全面顾及“德、能、勤、绩”等方面。但为体现公平和鼓励效率,便于具体操作,对医师的绩效更多地考虑了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绩效原则,主要以医师具备的素质、承担的职责和取得的工作成绩作为主要评价指标的总结性(滞后型)的绩效评价。并且这些评价中体现出过度追求经济指标和服务数量与质量的绩效观念;注重现阶段的工作业绩与短期目标的实现,忽略了医师长期价值的创造和发展潜力的开发等。针对该现状,众多学者倡导对医师绩效的评价应弱化医师绩效与工作量的联系,避免过度追求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利润最大化等经验式的探索观念,力求有效减少医师诊疗过程中出现诱导需求行为。引导和强调医师的长期价值的创造及发展潜力的开发,侧重医师医疗服务的规范性、医疗服务质量的改进、患者体验与满意度的提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提升等方面;以期建立可持续性的、发展的医师绩效评价体系,并基于此促进医师工作热情提升,促进公立医院医师诊疗水平高、技术创新能力强等优势充分发挥,进而推动区域乃至国家医疗技术和学科的不断发展。
然而,对医师绩效科学合理公平地评价是一项极为复杂的问题。这主要因为医师是一个集责任、知识、技能、难度、复杂性、执业风险、压力、劳动强度等众多因素于一体的特殊职业[1]。医师面对的病患因病情个体而异,且相关情况复杂多样。此外,较之其他职业,医师职业的培养周期长,准入门槛高,专业知识要求高,肩负的社会责任重,决定了医师工作的高技术含量、高难度、不稳定性、突发性、高风险等职业特点。加之,公立医院医师的医、教、研为一体的复合职业身份,对公立医院医师的绩效评价成为医疗管理研究中的焦点和难点之一,这也是当今对公立医院医师的绩效评价不尽如人意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公立医院医师绩效评价,无论理论探索还是实际需要均成为当前相关领域亟须突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