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绩效评价测度指标研究现状
科学合理地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是医师绩效评价的基本前提与关键环节。学术界对医师绩效的评价体系从多角度进行了深入而又广泛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人员和相关政策制订者均从多角度、多层次对医师绩效的评价体系展开了广泛且不失深度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卓越的成就。目前,对于公立医院医师绩效应回归公益性,充分尊重和激发医师的技术、知识劳动、工作积极性等要素价值的研究相对较多。付孟艳等[39]以新医改为背景,从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及社会效益3 个维度出发构建医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含出勤率、诊断符合率、学术会议、新技术的使用和推广、患者满意度等19 项测度指标构成的医生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顾松涛等[40]采用问卷测量法对某公立医院医师进行调研和统计分析,得出绩效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医疗业务工作量、开展的新技术量、疑难病种量、科研工作量、教学工作量等。武素英等[10]坚持公益导向,将出院人数、平均住院日、费用消耗指数、收治病种难度(CMI)、收治病种广度(DRG)、中低风险病死率6 项指标归纳到评价体系当中。徐凯等[11]在充分了解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和工作进展基础上,筛选和确定了涵盖工作质量、科研教学、社会贡献、费用控制等5 个二级测度指标,新项目和新技术开展、公益活动、医学科普、病患满意度等18 个三级测度的指标体系。同时,诸多学者认为医师绩效考核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医德医风,主要原因在于医德关乎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乃至医院内涵发展和办院宗旨的实现,并提出设计科学、合理的岗位目标评价体系,为职业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的迫切要求。方海燕等[17]构建了包含医师的基本素质、临床工作、病人满意度、科研水平4 个维度12 项二级指标构成的医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张健等[20]将职业道德、临床技能、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及人际关系等纳入指标体系对医师绩效进行评价,发现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有效性和可行性。黄山等[1]构建了一套包含医师脑力与体力消耗、技术职称技术投入、知识储备成本、风险程度等13 项测度指标构成的临床医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此外,还有部分学者提出应对每日医疗工作内容进行定位,区分医疗工作的重要程度和工作的难度。李效全等[4]基于医师在医疗工作过程中的重要程度和医师对医疗质量影响的重要程度设定指标权重。同时,通过职称、论文科研、带习带教等平衡医疗工作提供医疗服务的评价,有效调动了医师的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