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德考评研究现状
医德是指医务人员自身思想意识与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具体体现在他们日常的工作态度与言行举止中。一个资深的、令人敬重的医师不仅应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精湛的诊疗水平,更为核心的是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医德水平。正确客观地将医德纳入考核体系,对提升医师职业素质和医疗服务水平、培养良好的医德风尚起着重要的作用[41]。而具体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进而发挥好医德指挥作用、充分激发医师积极性成为众多学者广泛关注的热点和难点[42]。
就国家体系发布的医德考核标准而言,卫计委发布的《卫生行业纪律“八不准”》中要求,医务人员不准接受患者及亲友的红包、物品和宴请;不准接受药品、试剂、医疗器械等企业的回扣或其他不正当利益;不准通过介绍病人到本院外做检查、治疗或购买药品;不准通过开药、仪器检查、化验检查等违规开单提成;不准违规乱收费、重复收费,自主、分解项目收费;一切收支应由财务统一管理,不准擅自收费;不准向中标药品企业收取任何费用和物品;不准开大处方、滥用药,增加患者费用负担。2007年12月,卫健委发布《关于建立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的指导意见(试行)》,这份文件明确了医德考评工作的指导思想、考评要求、考评范围、考评内容、主要方法及其结果应用,要求各级公立医院搭建医德医风档案和考评体系。具体考评包括: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0分);尊重患者的权利,为患者保守医疗秘密(10 分);文明礼貌,优质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30 分);遵纪守法,廉洁行医(15 分);因病施治,规范医疗服务行为(15 分);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和谐共事(10 分);严谨求实,努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10 分)等7 项内容。
近年,诸多学者提出将医德融入绩效评价,并采取有效考核措施,以提升医师的医德水平,其最终实验结果也表明绩效评价是一种有效地提升医师医德的方法。和新颖等[41]认为防止医德考评的形式化,应发挥舆情的价值并吸引公众参与考评,特别是吸纳患者的意见与建议。与此同时,须善于从“无形”中找“有形”,从“软任务”中提取“硬指标”[43],推动医德考评这种相对抽象的概念能更客观和贴切地刻画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张健等[20]等提出医师职业道德包括职业责任感、人文素养、同情心、职业态度及职业发展观等一系列社会心理学技能指标,临床技能包括患者护理、安全实践能力及诊断及复杂问题的处理能力等。郝璐等[7]认为基本素质下的医德指标主要考核医师的思想政治、身心素质,包括荣誉、奖惩,是否遵循医院管理规定、是否廉洁自律、医德医风、职业素质等6 个二级指标。随后,一些学者发现将医德医风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将引导医师医德的提升[44],如何建立医德规范动力机制,对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医院管理中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吕超等[45]基于卓越绩效理论研制医德医风考评工具。邱生林等[46]通过将医师工资分出10%作为医师医德医风考核的奖励,从而实现了医德医风状况的好转。刘甘霖等[47]提出应坚持义利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医师绩效的奖惩制度,基于建立的监督机制运转得到医师的医德医风考评结果,并依据所建立的奖惩制度对医务人员实施具体的奖惩措施。
梳理以往文献不难发现,以往医院对医师绩效的考评虽包含有医德内涵,但现有的医师医德评价在内容上存在不够量化和细化的问题。在评价方法上也相对单一,考评时考评者和被考评者都难以掌握相关标准,因而考评过程中常常出现模糊定性的问题,导致医师考评等级结果往往不具有说服力。Pearlman 等[48]开发集成医师道德统计(IESS,Integrated Ethics TM Staff Survey)旨在描述医院决策和行动、系统和过程以及道德质量,以特征贯穿医院的道德实践与医师所接受的道德标准、规范和期望相一致,对提升道德质量具有重要意义。IESS是一个全面的、屡获殊荣的提高组织道德质量的模式,众多研究已将其作为一种全球评估工具用于评估整个卫生保健系统的道德实践,并在质量标准相关的道德计划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Foglia 等[49]通过明确医德是优先考虑的、传达对医德的期望、实践医德决策、支持当地医德活动等维度调查医师对道德实践的看法,以帮助医院营造医德环境和文化,使医师能够轻松“做正确的事”,对促进整体道德质量改进提供了理论基础。Pearlman 等[50]将IESS 作为支持医疗保健伦理计划实施和质量管理的评估工具,研究发现 IESS 是一种有用的工具,可用于监测建立高质量道德计划的进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