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abedian 结构—过程—结果模型

(三)Donabedian 结构—过程—结果模型

1966年,美国医疗质量管理之父Donabedian 在《医疗服务治量评价》中,首次建议选择数目更加精炼更具代表性的指标,将结果(满意度、健康状态、安全、有效性、效率)、结构(医务人员发展)和过程(职业生活质量)3 个维度作为医疗绩效测度与评估工具[93]。后来,Donabedian 对结构—过程—结果模型进行了更细致的分析,确定结构影响过程、过程影响过程的关系[94]。后来,Mitchell 等认为3 维度在开始到结束全周期中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对廓清医院管理活思路、提升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该模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得到了多数学者认可,在临床护理教学、护士培训、医师绩效考核等领域成功应用。

结构—过程—结果模型是在医院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延伸和发展出来的,能够从结构层面理清管理体系,明确管理职责,激发医师、病患共同发挥能动性形成管理合力,从过程层面分阶段、分层次制定精细化管理措施,并且能从结果层面得到监控指标数据用于及时控制反馈。在此基础上,可以有效帮助医师提升自身,实现自身目标,进而实现医院的战略目标同时力争最大程度地发挥我国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属性,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提升我国国民健康水平,为我国人民的医疗健康提供最大的便利。特别地,该模型与BSC 均具有界定明确、结构清晰,各维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特征,其中过程维度可对应于为学习与成长,结构对应内部运营维度,结果维度可拆分为顾客、财务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