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医师BSC 概念模型的对比

(二)与其他医师BSC 概念模型的对比

上面一节,通过与世界应用较广的三种医师绩效框架进行了全面的比对分析。然而它们过于概念化和抽象,需对其本土化和具体化才能适合。结合我国实情及医院特点,我们接着以现有BSC 框架为主题的医师绩效评价模型进一步比对分析。在这需说明的是,我国应用BSC 框架在医疗卫生系统中的研究较为丰富,但主要用于研究医院的绩效,对用于衡量医师或医护相关人员的评价却十分有限,经筛选后,我们采用下面四项研究成果进行比对分析。它们分别是:

1.徐嘉玲等构建的医师绩效BSC 概念模型

徐嘉玲等[21]依据BSC“财务”,“顾客”,“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维度,设计了一种医师绩效BSC 概念模型,其维度(及概念指标)包括“收入增长”(经济效益+病人负担),“创造病人忠诚度”(病人信任度+零缺陷服务),“品质保障”(任职资格+服务效率+医疗流程质量),“开发核心竞争力”(论文与考核+科研+新技术应用)。该模型是我国较早应用BSC框架研究医师绩效的成果,虽形成较早但纵观该模型可以发现,该项研究对BSC 的内涵把握得很到位,且创新性较高,目前该模型被引近90 次。

(1)“财务”方面,该模型将其映射为“收入增长”并由经济效益和病人负担概念指标表征,实质上仍与原始BSC 中财务关联密切,这也反映出当时我国医院和医师确实存在着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现象,一定程度有悖于医院和医师的宗旨和使命。在本研究模型中,我们紧紧围绕“股东”(即政府和人民群众)对医师的根本和最终期望,及公立医院医师的医教研复合身份,选用医教研结果加以刻画,能够体现出医师的使命和职责。

(2)“客户”方面,该模型将其创新为“创造病人忠诚度”,这目的是对患者满意的更高要求,它通过病人信任度和零缺陷服务概念指标加以衡量,既考虑了医患间和谐与共情的情况,又体现了患者最基本的(零缺陷服务)需求满意。本研究模型则是从另一视角拓宽了“客户”这一范围置医患攸关方方,可以说涉及面增宽。此外,针对每一有关方,我们深入地考虑了病患的需求层次满意、科室或团队的协作满意、医院和社会的贡献满意。因此在这一维度,无论宽度和深度,本研究均有所延伸,其目的在于让更多的与医师相关的群体对其全面评价。

(3)“内部运营”方面,该模型将其抽象为“品质保障”维度,并通过任职资格、服务效率、医疗流程质量等概念指标加以衡量。可以看出“任职资格”一定程度能够反映出医师的工作技能水平,“医疗流程质量”与本研究模型的“工作质量”异曲同工,均是为了强调质量绩效的过程工作才能保障高质量的医疗结果。“服务效率”也与本研究模型中的“工作量”相关,因为在既定的时间内,服务效率高了自然工作量也就多了。此外,本研究模型还考虑了“工作纪律态度”概念指标,强调的是医师对职业和医院的规章制度等的遵守情况,这既体现着医师的行为是否规范折射出其医德水平,又保障着医师能够规范高效的管理着自身日常工作。

(4)学习成长方面,该模型创新为“开发核心竞争力”维度由论文与考核、科研、新技术应用等概念指标支撑,该维度强调的核心竞争力的开发显现出医师的发展性,但其支撑的三项概念指标仅从专业技术角度考虑。正如前面分析那样,一名合格和优秀的医师应德才兼备。所以核心竞争力的开发还应考虑医师的职业修养和意识的不断升华,以及医师职业抱负实现的动力变化也应是驱使着医师不断进步和卓越的核心。这两部分均在本研究模型中有所体现和考虑。

2.陈海东等建立的医院个人绩效管理BSC 模型

为实现医疗质量、病人满意度、医疗成本、医保政策等众多目标之间的平衡,陈海东等[120]建立了一套医院个人绩效管理BSC,该概念模型沿用了BSC 维度。其中“财务”实化为收支比,药占比,患者人均医疗费用,均次费用中药占比,收容量等具体指标;“顾客”实化为病人满意度,治愈好转率,诊断符合率,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选择、隐私、知情权“三权”实现率,处方合格率等指标;“内部运营”实化为平均住院日,入院三日确诊率,病床周转次数,甲级病案率,计划完成率等指标;“学习与成长”实化为科研成果,论文发表,优秀带教次数,学术任职等指标。

可以看出,该项成果原用原始的BSC 维度,且各维度直接细化为可具体衡量的指标。个人认为该项研究较之其他三项,其创新度有限,且存在仅从BSC 维度形而上学般地开展指标的确定,未对BSC 深入体会其背后深意。首先它直接援用原始BSC 维度,众所周知,BSC 设计之初是主要面向企业(机构)的,而将它用于个人(医师)从直观判断似乎是不合理的。接着,该模型,未向其他大多概念框架那样在所确定的维度下细化概念指标,进而才选择可用于实际可测量的基础指标,而它则直接一步到位,在概念维度下直接选择具体基础指标,如此操作所选的具体基础指标能否恰当支撑概念维度自然就缺乏了过渡性论证。再者,所选用的基础指标大都均体现了医师的常规行为、态度和结果,由其“财务维度”下的指标均是医院财务指标。自然地,如此构建的医院个人绩效管理BSC 指标体系未能体现出BSC 所应具有的特性。

3.李莉等构建的知识型医师绩效评价体系

李莉等[121]基于TPS(全面绩效计分卡)思想构建了一套适合三级医院知识型临床医师特点的绩效评价体系,该体系由“个人成功”(财务健康+身心健康+和谐关系),“社会满意”(病人满意+组织满意),“医疗质量”(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工作管理),“学习成长”(学习创新+素质提高)。TPS 的核心主体是PBSC,因此与本研究所采用的理论框架也最为接近,然而,该模型延续了PBSC 思想更多地以医师本身为中心,重点关注其成长与发展、日常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所做工作和贡献的相关方的认可和满意,以及医师最终的需求和利益满足。即整条主线均是从医师角度考虑。而本研究亦是以PBSC 为基础,二者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同源。

然而,本研究构建模型较之该模型,是站在医师的使命、愿景、抱负以及医德等战略层面解析后,即前期论证和分析更为充分。本研究模型紧密围绕其职责以及政府和社会对医师的期望,提炼出“医教研结果”,与该模型的“个人成功”维度截然不同,二者的终极目标侧重不同;本研究模型与该模型在“社会满意”维度方面视角基本一致,但本研究模型考虑得更加细致,将攸关方细化为基于马斯洛思想的病患的需求层次满意、科室或团队的协作满意、医院和社会的贡献满意。该模型的“医疗质量”维度大致与本研究的“日常运营与管理”相对应,该模型中这一维度中也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工作管理等概念指标,而本研究模型则归纳为工作质量、工作量、工作技术含量以及工作纪律和态度,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该模型所考虑的医师“学习成长”主要仍局限于“学习创新”和“素质提高”,这依然只是从医师的专业技术角度的发展和提升考虑。关于该方面,本模型则认为医师的专业技术的发展替身是医师成长的根本,但其职业修养、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实现情况也尤为重要,它们影响着医师的使命和抱负的实现,也一定程度激励着医师职业道德意识的提升,以响应当今社会对医师行为和态度的要求。

4.吕亚璟与付小丽构建的医师个人考评体系

吕亚璟与付小丽[91]以BSC 四维度为模板,结合综合医院自身发展特点,构建了一套医师个人考评体系。其中,将“财务维度”对应着个人工作效率;将“客户维度”对应着患者、科室和社会评价等方面;将“内部流程维度”对应着医疗质量和医德医风;将“学习成长维度”对应着三基三严、个人学术科研能力及教学水平等。该模型与本研究模型异同之处在于:

(1)客户方面,该模型从患者、科室和社会评价等概念指标加以考虑;而本研究模型涵盖了患者、科室或团队和医院与社会等概念指标,且对每一概念指标都有着更加细致的阐明,即患者的需求层次,科室或团队的协作需求、医院和社会的贡献需求。通过对多病患攸关方的需求细化,能更有针对地衡量各方对医师的满意情况。

(2)内部流程方面,该模型考虑了医疗质量和医德医风,我们认为无论医疗质量和医疗数量应是医疗工作的结果好坏的衡量,而内部流程维度是为了确保医师日常工作的顺利和高效开展。因此,在本研究模型中,我们选用的是工作质量,而医疗结果则置于所谓的“财务”维度(在本研究中已映射为“医教研结果维度”)。关于“医德医风”该模型与我们的模型观念一致,即高尚的医德和良好的医风是确保医师顺利和高效开展工作的隐性力量。但在本研究模型中,我们全面梳理了医师的行为规范和崇高医德的行为范围,既考虑了医德正向评判指标,也直面了医德的负向指标的考核,这与当前国家对医师违反医德实行“一票否决”的管理规范相符。

(3)学习成长方面,该模型用“三基三严”、个人学术科研能力及教学水平等概念指标加以支撑,其中“三基三严”是对医师的专业技能的要求和工作中的个人管理和约束,该模型选用该指标其意图可能是反映医师对专业技能水平和个人管理和约束能力的不断提升。个人学术科研能力及教学水平概念指标在本研究模型中也有体现,学术科研与教育是公立医院医师的职责和任务,但该模型中仅考虑了医师这方面的水平,缺乏发展性,而在我们的模型中从结果、过程和原动力(学习和发展)均有体现,凸显出较强的因果性。

(4)“财务”方面该模型将其映射为工作效率,这与前文我们分析得出“财务维度”反映的是“股东”政府和人民群众对医师的期望,略显不搭。此外,从常理讲,政府和人民群众对医师的根本和最终期望硬是治病救人,正如本研究模型中所选用的医疗结果,加之医师的医教研身份,还应具有科研和教育的结果。

总之,通过与这四种医师绩效模型的异同分析后发现,所有这五种模型各有千秋、各有侧重、也存在部分相似和一致的观点和看法。虽然该部分我们对这四类模型进行了较为苛刻的对比,但不能否认的是,它们在利用BSC 研究医师绩效的探索性工作中确实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考虑,这对后来的研究工作(也包括本文)提供了较好的研究基础和借鉴价值。从另一角度,这些异同比对也进一步印证了本研究所构建的医师BSC 概念模型的和理性和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