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标构建逻辑

(二)指标构建逻辑

上文基于BSC 概念框架思想,将公立医院医师绩效评价细分为医教研结果、医患攸关方需求满意度、医疗过程自我运营与管理,与个人成长与实现四个维度以及12 个概念指标。由于构建的医师BSC 概念框架模型中各评价指标仍属于概念指标,不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直接获取统计数据与精确测度,因此需要将这些指标进一步细化,构建一套基于BSC 概念模型的公立医院医师绩效评价的具体操作型指标体系。

本文构建的在医德医风视角下的公立医院医师绩效综合评价具体操作型指标体系的构建逻辑与顺序兼顾了由上到下与由下到上两种方式。涵盖从医师本职工作上升到医师行业使命及社会贡献水平,并且考虑了各相关方的感受,吸纳了多方意见,而后归纳与总结出一系列尽可能全面的具体操作型医师绩效评价指标:

首先通过分析医师医教研结果维度下的概念指标具体含义,结合相关领域研究结果,归纳出一系列能够具体测度的衡量公立医院医师医疗本职能力、人才培养能力、创新研发能力的具体操作性指标,进而构建医师绩效评价医教研结果维度的子指标体系。

其次,对医师的绩效考量更应吸纳不同相关方的意见,对于公立医院医师而言,其相关利益群体可以大致分为患者、带教的医学生、同科室或团队的同事,以及所属医院。对于不同患者,其所患病情严重程度和家庭财务状况不同,对应需求也不同;对于医学生而言,医师本身掌握的学识、对待后辈态度等都是衡量其需求满意度的关键;对于医师自身和所在团队而言,团队的协同情况是个人进步与团队荣誉的集中体现。由此将医师相关者需求满意度维度下的概念指标细化为一系列能够表征医患、同事、医学生、医院需求满意度等具体测度指标,进而构建医师绩效评价医患攸关方需求满意子指标体系。

接下来,考虑到对医师而言,医疗过程自我运营与管理是其不断提升的基础和关键,将该维度下几个概念指标工作量、技术含量、工作质量、工作态度和作风等细分为一系列可以具体测度的指标,而后构建医师绩效评价医疗过程自我运营与管理维度子指标体系。

最后,考虑到公立医院医师绩效评价的长远发展与启示作用,结合医师本身的自我成长与实现需要,将医师自我成长与实现维度下的概念指标进一步细化为能够衡量医师个人成长与个人实现等具体操作型测度指标,进而构建医师绩效评价自我成长与实现子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