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流程维度”的医师BSC 具体映射

(三)“内部流程维度”的医师BSC 具体映射

原始BSC 中,“内部流程维度”指的是组织以及其成员,着重解决“我们擅长什么”的问题,本质上反映了企业组织内部的资源和效率,凸显的是基于过程的观点。对于企业来说,产品是否得到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关系着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持续发展壮大。在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内部流程维度”注重对产品过程的观测、优化及不断评价更新,力求生产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针对医师个体,其扎实的医学理论与经验和精湛的医疗技术是根本资源要素,而如何在医疗过程中高效科学地自我管理和营运,是保障根本资源要素功能充分发挥的关键,体现着医师的核心竞争力。该方面对应着传统人员绩效考核中德勤能绩维度中的“德、勤、能”,因此涵盖着传统医师绩效评价的主体,其内容丰富和体量较大。下面分别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分析。

1.医师的工作纪律态度

遵守国家和医院所制定的法规和工作纪律,是对医师日常工作的规范和约束,使之保障其从事医师身份相关的事物和活动。它们直接影响医师使命和宗旨的、决定着医师的医德问题,而这也正是本轮医改的重点和焦点。整体地讲,主要是规范医师是否严格遵守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医学伦理道德,执行医疗工作制度、诊疗规范和用药指南以及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政策。具体地,则包括了操作规程、服务流程、病人风险措施、安全措施等执行情况。为有效约束医师在日常工作中遵纪守法,我们在医师日常个人运营与管理的绩效评价中,依据国家卫健委及现有相关文献论断,将其糅合为表3-4 中所示的医师的日常职业行为底限,或者医师行为红线。此外,从医师内心角度其对本职工作热爱,岗位的坚守,尽职尽责等敬业和奉献精神的工作态度,也是从医师内部直接影响着工作效率和效能。

表3-4 医院对医师的底限需求

注*医院底限需求条目是医院和社会对医师日常行为的基本需求,在部分研究中将其界定为医师绩效减分项,更甚有些研究中将其视为一票否决项。

2.医师工作的技术含量

医师能否胜任和应对日常医疗专业工作,其专业能力是根本,它体现着医师储备医学理论知识、积累的实践经验以及先进娴熟的医疗技术。这些表征着医师能力的技术含量通常由技术职称、技术投入、技术繁杂程度和创新性,风险程度和精神压力大小等反映。此外,本文还考虑到诸如沟通协调能力、突发情况的应对能力等医师的综合职业素质也可实为医师的专业能力,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

3.工作量

医师的工作量与下面将要分析的工作质量,是最能衡量医师日常的工作表现的结果型指标。这两类指标在诸多医师日常绩效考核中广泛采用,在现实中也普遍采用。医师的工作量与工作质量和前面介绍的医疗结果的关系体现着医师工作的过程与结果的考虑。按现有主流关于医师工作量的衡量指标,代表性的包括:工作时间、体力消耗、脑力付出、身体危害等。

4.工作质量

该类指标旨在衡量医师能否按时、无错、简洁、且低廉的完成医疗服务。按现有主流相关指标,其代表性的包括:DRGs组数,门/急诊数,失误率(差错率),纠纷率,病例组合指数(CMI)。

综上,将原始BSC“内部流程维度”具体映射为医师BSC“医师自我运营维度”,其具体内涵包括:

医师自我运营=工作纪律和态度+工作技术含量+工作质量+工作量

其中:工作纪律和态度大致包括遵守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医学伦理道德,执行日常工作制度、规范和政策;工作技术含量大致包括技术投入、技术繁杂程度和创新性,风险程度和精神压力大小等专业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突发情况的应对能力等医师的综合职业能力;工作质量大致包括按时、无错、简洁、且低廉的完成医疗任务;工作量大致包括工作时间、体力消耗、脑力付出、身体危害等。

现有研究中,该维度是与医院BSC 模型混淆最为严重的一部分,大多医师BSC 研究在该部分总不由地谈及医院该如何保障医院日常管理规范和优化,以确保各科室、部门的高效顺利运转。我们质疑的是,如此讨论,究竟是医师BSC 的内部运行还是医院的BSC 内部运行,还是医师和医院的内部运行完全等同。显然二者不能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