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理论贡献

(二)本文的理论贡献

第一,基于中国医改的具体实践背景,本文探究了兼顾发展性和可持续性的中国公立医院医师绩效评价问题。以往研究遵循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以医师具备的素质、承担的职责和取得的工作成就作为主要评价指标的总结性(滞后型)的绩效评价。并且,评价过程中过度追求经济指标和服务数量与质量的绩效观念,过于注重现阶段的工作业绩与短期目标的实现,忽略了医师长期价值的创造和发展潜力的开发的要求与特点。本文引导和强调医师的长期价值的创造及发展潜力的开发,侧重医师医疗服务的规范性、医疗服务质量的改进、患者体验与满意度的提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提升等方面;建立可持续性的、发展的医师绩效评价体系,进而提升医师工作热情,促进公立医院医师诊疗水平高、技术创新能力强等优势充分发挥,推动区域乃至国家医疗技术和学科的不断发展。该体系更符合新医改背景下对公立医院与医师职与能的定位与要求。

第二,考虑公立医院医师特殊的职业属性,与公立医院医师绩效评价独有的需求与特征,在医德医风视角下构建公立医院医师绩效评价的具体操作型指标。目前医德医风考评领域的研究运用定量分析的不多,大都为理论文章或使用定性方法研究的文章。本研究以含医德的公立医师BSC 概念框架为桥梁,搭建起医德医风等定性评价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公立医院医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推进了医德医风考评领域的研究的普适性,更好实现了将医德医风视角融入医师绩效考核,进而提升医师的医德水平。

第三,深度剖析了含医德的医院医师BSC 内部逻辑。虽然越来越多公立医院开始关注长期绩效且开始利用BSC 作为绩效管理框架,但对BSC 维度间体现出类似树的果实(财务测度)与叶(顾客)、枝干(过程)与根(学习与成长)间的因果逻辑关系的研究是匮乏的。本章在对医师战略属性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并重构医师BSC 的维度及其所含概念指标,接着分别揭示了医师BSC 模型维度间和概念指标间的因果逻辑关系,以更加细致地了解各概念指标间是如何作用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