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主要创新点
较之相关已有研究成果,本研究所得出的主要创新点有以下三点:
1.提出了一种医师绩效评价的EBSC 框架模型
在BSC 发展的NP-BSC(非营利—平衡记分卡)、BSC-E(平衡记分卡—道德)以及PBSC(个人平衡记分卡),以及HBSC(医疗平衡记分卡)基础上集成创新,从医患双方、健康最大化等角度,构建了融入医德于人口健康(医师使命、职业素养与社会责任)、医患攸关方(病患需求满足、团队凝聚力)、日常运营(胜任力+敬业态度)、成长与实现四个维度(医师发展和幸福)的医师BSC 概念模型。接着,对医师BSC概念关键要素间的因果链接进行解析,并建立了医师BSC 与医院BSC 衔接框架。
2.构建了一套医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在所构建的医师BSC 概念模型基础上,综合采用文献分析、理论解析、专家征询等手段,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方式,构建医师BSC 概念模型的具体操作型指标体系。形成了一套能充分利用已有统计数据且体现本研究目的的含4 个维度、9 个关键指标和23 个具体测度指标的医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3.发展了一类考虑激励-约束的医师绩效测评量化方法
研究并提出了一套体现激励与约束功能、能够平衡和反映指标间冲突和关联的、适应不同评价势态或情形为一体的医师奖惩绩效评价方法体系。在该体系中,综合均值和中值作为绩效指标优劣的分界点,将原始指标值转化为直观易解释的优势指标或劣势指标;应用闵式范数和区间信息融合语言量词技术,提出一种允许评价者视具体情况和主观意志的指标间平衡可调的聚合规则;借鉴CRITIC 考虑指标变异大小和指标间冲突性思想,发展了一种基于优-劣势指标能够反映指标间关联的客观指标权重确定方法;不同补偿策略构造了4 种计算最终绩效的评价方法以灵活刻画决策者的不同决策偏好。同时,引入奖优罚劣的思想,提出一种符合医生绩效评价正向反馈要求的奖惩绩效评价模型,并根据不同补偿策略提出4 种奖惩聚合算法对医师绩效进行最终的评价,以灵活刻画决策者的不同决策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