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医德的公立医院医师BSC 概念模型

(二)含医德的公立医院医师BSC 概念模型

在上述两方面的分析后,沿袭BSC 结构,我们绘制了含医德的公立医院医师BSC 概念模型,如图3-1。

图3-1 含医德的医师BSC 概念框架

从图3-1 可以看出,含医德的医师BSC 概念框架延续了BSC 形式简约但内涵不简单的特点。它通过医教研结果,医患攸关方需求满意,医疗过程自我运营与管理个人成长与实现四项记分卡全面综合地考虑医师绩效。依据前面的分析讨论不难发现,现有的公立医院医师绩效评价所涵盖的指标内容均大都在本框架中的医疗过程自我运营与管理记分卡和医教研结果记分卡中第一子维度体现,也就是说本论文所构建的医师绩效框架较之现有研究,它还涵盖了通过病患多攸关方评判的医师绩效(医患攸关方需求满意记分卡),估计医师自身成长与抱负实现情况的绩效(个人成长与实现记分卡),以及身为公立医院医师还肩负着教育与科研的任务的绩效(医教研结果记分卡中后两子维度)。因此,可以认为该绩效评价框架在概念设计起初便体现着全面性和综合性。此外,该框架另一关键在于,其包含的四记分卡间的连接逻辑(这也继承了BSC 思想),它们之间反映着多重平衡。

1.内外部间的平衡

本框架打破了当前强调以病患为中心的医师绩效评价基调,对医师相关的成长、发展与实现,日常职业行为的自我规范和约束等均加以着重考虑,这顺应了当下同时兼顾医患双方体验的新趋势,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医患双方的平衡。此外,较之现有大都研究,本框架中对病患满意的表征,利用了马斯洛需求层次逻辑将病患的需求进行了细化,考虑了当前医患矛盾聚焦于医师有可能有悖于社会和医院对其的底限需要。另一方面,对医师的体验,突破现有研究谈及医师成长与发展,总简单地归咎为职业专业性的提升,本框架还从其业修养的提升,职业生涯发展的实现等加以全面分析,这有利于医师从职业愿景和抱负进行长远统筹。

2.结果与过程间的平衡

该平衡遵循了评判业绩须从功劳与苦劳的综合考量。如此考虑是鉴于若单纯地考虑结果,有可能导致医师为了结果而开展了不符合医疗规律的行为,有悖病患意愿;而若仅考虑过程却不计结果则难以满足政府和社会的期望以及医师的使命。因此,同时估计过程与结果,是对其二者的合理平衡。类似地,在医师的教育和科研两方面,本框架也是出于同样地考虑,即在乎结果但也不忽视过程,其根本就在于二者间的合理平衡。

3.义与利间的平衡

有别于现有绝大多数研究,均对医师该如何做、如何表现等制定了非常苛刻的要求。本框架所主张的是医师的敬业和奉献是其使命使然,但医师也是普通人民中的一员,他们在奉献和牺牲的同时,也理应获得相应的利益回报。只不过,在本研究中,我们结合医师的职业特性与其灵魂追求,为其真实诉求并不局限与物质的追求进行了升华。

4.近期与长远间的平衡

这是在已有研究中通过医师的奉献和贡献考量其绩效的基础上,还警醒和督促医师为自己整个职业人生的思考和努力地思索。该平衡具体体现于医疗日常运营与管理和个人发展于实现维度间的平衡。

5.能力专与综间的平衡

该方面在本框架中分别在医师医疗日常运营与管理和个人发展于实现维度间均有体现,其目的在于国家和社会对医师的期望是其具有情感和理性的活生生的个体,而不是单纯治病救人的工具和机器。因此,医师的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综合素质和素养对疾病的治愈也十分关键,因此衡量医师个人的综合职业水准,应综合考虑专与综的能力,即医师能力专与综间的平衡。

通过上述五维度的平衡分析,大致可明了,与BSC 蕴含的思想相似,该框架虽形式简约但内涵不简单,该概念框架打破以总结性绩效评估、日常工作量的为主的指标、过分关注以病患为中心的固有医师绩效观念,建立兼顾总结性和发展性、侧重技术含量高的业绩,在关注患者的同时也关注医师心理健康(尤其医德意识)的医师绩效新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