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BSC

(二)NP-BSC

随着BSC 在中国的深入推广与应用,许多学者对BSC 的全面性提出质疑。其受到最大挑战是企业从事生产或出售商品要求利益最大化,而非营利组织具有崇高的为人民服务的使命和服务大众、组织性、公共性、自愿性、非利润分配性的特殊性,这为BSC 应用于非营利机构并修正为NP-BSC 真正发挥效用提供了依据和必要性。

NP-BSC 延承了BSC 所认为的学习与成长、内部运营是组织绩效评价的基础。不同的是,BSC 将财务指标放在最高优先级,而NP-BSC 最核心的部分是使命。对于非营利组织来说,它不是靠利润动机的驱使,而是靠使命的凝聚力和引导,甚至可以替换财务指标作为最高层面的指挥依据。所以对于医疗、教育等非营利组织而言,重点关注的应是服务而非财务层面,如医院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己任,高校的使命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此同时,非营利组织使用NP-BSC 进行组织绩效评价优越之处还在于:NP-BSC 不仅可以较好地为目标多元化的非营利组织提供指导,还能开展战略目标的反馈与交流以验证目标的有效性并及时纠正。总而言之,NP-BSC 在保留财务指标的基础上,添加了调整组织治理结构、优化内部流程、保障顾客满意度等促使财务指标增长的调节措施,可以在增强组织全面绩效管理方面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91]

图2-2 NP-BSC 框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