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坤终身严谨治学

一、吕坤终身严谨治学

成就学业既需要物质条件,也需要自我专注学业的意识和行为,吕坤的家庭条件是物质基础的保障,吕坤的天资及性格也具备成就学业的条件。

吕坤做官之前以读书为主,也有一些著作问世。他年幼时“离襁褓即不苟言笑,不与群儿嬉戏。年十五,五经皆通,读性理诸书,欣然有会。作《夜气钞》《拓良心诗》”[1]。吕坤在婴幼儿时不随便说话,与普通的孩子性格差异较大。他从小好学,读书态度端正。他天资聪明,年幼时便能读懂一些理性的书,并能领会其中的内涵。他的著作不断问世,足以说明他治学的成就。

嘉靖三十九年(1560),吕坤25岁,中秀才。嘉靖四十年(1561)26岁,中举。万历二年(1574)38岁,中进士,同年被授予山西襄垣知县。他靠求学终于步入官场,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次飞跃。历经多年磨炼,学业终于成功。

吕坤一直不断地上进,受父母影响颇深。吕坤的家境富裕,祖辈代代为军人,其父吕得胜开始从文。他的父亲正直、善良且乐于助人,是一位文人,其言传身教一直影响着吕坤。吕坤著述是跟着父亲起步的,父亲特别注重培养天资聪明的吕坤。在吕坤的儿童阶段,他是父亲创作的得力协助者。12岁时,协助父亲完成了《小儿语》。之后,助力父亲完成了《女小儿语》。在协助父亲的创作中,吕坤进步很快。受父亲的引导和启发,他后来创作了《续小儿语》《演小儿语》《好人歌》《训子词》等。

吕坤在学业推进过程中,失明母亲的嘱托成为学业成功的一种动力。

隆庆五年(1571),他科考赴京前“母病卧床,坤日夜侍侧,衣不解带,尝药尝粪,忧勤毕集。一日,母谓坤曰:‘昔当会试,汝父卒,误汝一次。今我病,自忖无事,汝速行。’坤阳应行,隐别处料理汤药。母忽闻坤声,大怒不食。召坤责曰:‘何欺我?’坤泣告母曰:‘功名事小,母病未愈,儿焉忍去。’母抚坤背慰曰:‘我欲见汝成进士,死且瞑目。汝行,勿负我望。’母更日进餐,不得已辞母行”。[2]这则故事叙述了吕坤的至孝品格,母亲的言行“汝速行”“大怒不食”“何欺我”“汝成进士,死且瞑目”“汝行,勿负我望”是不同寻常的,显现出对吕坤学业的督促、期望,对他的成功是迫不及待的。重病母亲的嘱托成为他努力学业的一种推动力。

吕坤通过治学步入官场,他的官场生涯又是治学极佳的场所。吕坤在地方做官期间,主要著述是《实政录》内的一些单行本。万历十七年至二十年(1589至1592),吕坤先后任山西按察使、陕西右布政使、山西巡抚。在此期间,他作了《风宪约》《狱政》《明职》《民务》《乡甲约》《安民实务》《督抚约》等。这些著述同他的行政事宜完全吻合,或者说,是实政经验的总结和提升。万历二十六年(1598),由吕坤的门生湖广监察御史赵文炳汇集这类单行本,并校刻为《吕公实政录》,后人称为《实政录》。

吕坤做官期间,治学的具体表现还有起草、上疏了一些奏折。《停止砂锅潞绸疏》《摘陈边计民艰疏》《忧危疏》为三个主要奏折,同时还有《宗藩要疏》《盐法议》《福府庄田议》《答毕东郊按台》等。

《呻吟语》是吕坤最著名的著作,开始撰写的时间是嘉靖四十二年(1563),成书时间是万历二十一年(1593),历时30年思考的人生哲理巨著。吕坤以丰富的社会阅历、从政经历,以及深厚的治学功底,对自然、人、社会进行洞察和思考,提出很多具有独特见解且符合客观实际的观点。

归乡后的吕坤治学步入更高层次。万历二十五年(1597),吕坤“致仕家居讲学,学者咸宗之称为‘沙随夫子’”。[3]他辞官归乡之后,著书二十年有余,同时培养出众多弟子。归乡之后的著述主要有《去伪斋文集》《续小儿语》《家礼疑》《家礼翼》《宗约歌》《纲目是正》《省心记》《身箴》《交泰韵》《阴符经注》等。

吕坤的著述种类多,内容多有新意。《吕新吾全集》收集了吕坤大部分著述。他去世前还焚毁了一些著述,这些著述的内容可能是抨击明朝廷或当时的时政,这种做法是为了不连累家人而采取的明智举措。

以上是吕坤一生治学的具体事实,从治学的态度、治学的方式、治学的内容、治学的高度,以及治学对当时社会及后世的影响等等得知,吕坤终身严谨治学,而且达到了高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