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制造或不制造实用性差的器械
在一定时期,对于一支编制稳定的队伍,军方给予的制造兵器的费用,其数额是限定的。一些器械多制造,而另外一些必须少制造。前文中已提到,要多造一些具有实用的器械。那么,一些实用性差的器械应少制造或不制造。
明盔甲鲜亮耀眼,在阅兵时便于观看,但其实用性较差。吕坤言:“明盔甲安用哉?日,接送上司炫耀观瞻耳。”吕坤所言是事实。而下级为了讨好上司,要求军士的明盔甲保持永久的亮丽,这给军中带来很多不必要做的事情,从而给军士带来很多麻烦。吕坤在三关驻地,见到军士的诉苦。一些军士围着吕坤下跪并且说:“军士之孽,明盔甲居其半。阅科抚按巡边,岁不减一二次,各军无高房广厦,湿气所侵,盔甲生锈,把总管队,责之锃磨。片片拆开,日日刮洗,数日始新,又觅人穿结。修刷一次可费一月之粮。雨雾一经,又生满甲之锈。”由以上文献可知,军中为了保管明盔甲,占用房屋,耗费人力和资金。为了除去上面的锈斑,又要耗费很多人力和财力。为了应付上司一次又一次的检阅,单是围绕明盔甲,军中又能多出多少事情?
还有一种装饰性的器械,其帽顶上加枪数寸,顶部插有小旗。这种器械的实用性更差,是一种装饰品。打造它还要浪费钢铁,戴着它,使身体的灵活性减少。吕坤言:“近顶上加枪数寸,饰以旗旄,岂不壮观?然缓急既不堪用。而虏人爱铁即不得,杀人往往以弓掣刀。拔而下,安用此物为哉?”
在吕坤看来,这一种器械在阅兵时具有观赏价值,而没有实用性。浪费了铁,那是非常可惜的。明王朝的居民在用铁这一方面节约意识较差。在这一点上,同北方的虏人形成明显的对比。在虏人的眼里,铁是很珍贵的,为了节省铁,制造武器时大量地制造弓箭,因为这种武器用铁较少。
吕坤建议,把那些装饰性的器械从军人身上取下吧,多节省一点铁,用省下来的铁造一些实用性强的器械。如果造一些不实用的器械,来讲究形式上的美观,那是明王朝的人们在相互欺骗。
明盔甲实用性较差,但造价高,“夫明盔甲一副,计工料不减三千,三关可费十万”。上文中提到的“顶上加枪”这种装饰性器械,其造价也不可能低。针对以上的情况,吕坤提出自己的看法,明盔甲“战阵既不适用,而收藏又为军忧,且每军二甲,无乃侈乎?轻生众之需,工观视之美,无乃舛乎”?
吕坤觉得,打造明盔甲等装饰性的器械没有必要,这笔开支完全可以节省下来。打造的兵器是要在战场上厮杀用的,不是供人来观赏的,这个基本原则一定要遵守。因此他建议:“臣请敕下该部,询之京营,如果明甲无益,碗盔有用,除将官武职听造明盔甲一副,以壮观瞻外,其军士似宜通行免造,而以明甲之费,制暗甲之坚,费既省而制又精。”
吕坤的建议既考虑器械的实用,又考虑经费的开支。暗甲与碗盔的实用性强,应多制造。而明甲实用性较差,军中主要将官可以配备,在检阅队伍时,以显示将帅的威武和军阵的壮观。其暗甲制造要讲究质量,只有制造坚固之暗甲,在作战时,其防御功能才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