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木具有可行性
严禁砍伐三关一带已有的树木,要做好这一事宜,只要管理措施得力,完全可以达到目的。关于三关一带大规模植木是否具有可行性,吕坤做了论证。他根据古代三关一带榆树、柳树等树木很多,推知这一带可以植木。他的依据是,万历八年(1580),已入阁的张四维给当时的山西巡抚高文荐的回信中提到了三关一带可以大量栽植榆树和柳树这一事实。据文献记载:“弘正以前,三关少警,则林深势阻耳,古称榆塞、柳塞,以二木者,易生且易林也。”[26]吕坤认为,既然弘治、正德以前这一带能生长榆树和柳树等树木,现在这一带至少可以广植这两种树。他建议“使沿边一带,除高险剧削,虏骑难入者免栽外,其余冲路平梁、宽沟坡岭”都要植木。
笔者根据三关一带目前的自然条件分析,三关一带大部分地区可栽植树木。据《山西省自然地理图集》,[27]目前,三关一带大部分区域是大于400mm等降水量的区域,因此,可以生长乔木。
至于何种乔木生长较好,笔者在这一带做了实地考察。结果显示,地势低洼处,柳树长势好;海拔较高处,针叶林生长茂盛;其余地方榆树分布广泛,能够分布在多种地貌区。在恒山、管涔山的山顶,属于草原、草甸区和荒漠区,这些区域树木不能生长,主要是由于气温偏低所导致。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明万历年间三关一带的气候同弘治、正德以前明初的气候以及目前三关一带的气候相比,都有一定的差异,但相互差异较小。在万历年间,这一带大量栽植榆、柳等树木,气候条件应该是适宜的。
关于边关植木的人力安排,吕坤建议,应当动用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并且建议制定奖励措施。他在奏折中言:“督率军壮,每岁人栽十株;犯法罪人免赎,计其轻重,罚为栽数;土居军民,愿栽者计其多寡,示以价格。”这一建议较为合理,因为边关的安全同社会各界人士相关。在当时,三关一带驻军很多,如果每年每人栽十棵树木,对于每位军人来说,是一个小的任务,如果小事算大账,众多军人仅每年植木的规模也是很大的。犯法者罚其植木,既服罪人之心,又能创造价值。百姓植木,如果奖赏,还可以调动他们再次植木的积极性。吕坤这样安排,充分考虑了植木的可行性。由此说明,当时三关一带进行大规模的植木,具有充足的人力资源。
由以上事实可知,吕坤当时充分考虑了植木的自然条件和人力条件,论证了植木的可行性。他依据前人张四维给当时山西巡抚的回信内容,实地考察三关一带当时的自然条件,于是提出了边山一带以栽植榆、柳等乔木为主等建议。笔者结合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又经过实地调查,发现吕坤调查的结果同笔者调查的结果很相近。因此,吕坤的建议在当时具有合理性以及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