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仓”是“贮粮备荒”的基础
吕坤提出了修建“三仓”的建议。三仓指“两利仓”“乡会仓”“自救仓”。“两利仓”由官方出钱修建,谷物也由官方购买。“遇谷贱之年,尽数籴买。每年春散,分为三等。极贫平借,至秋抵斗还仓。次贫息借,至秋加二还仓。稍贫赊借,以春放之值,收秋成之谷。其三借多寡之数,悉令乡甲长保催,以防逋负。其仓分立于乡村远近之间,以便出纳。不五年而粟倍,倍则以额粟还官仓,以倍粟为社本。凶则当年缓三借之征,大凶则极贫免还,寡妇孤儿之贫者免还,流移者免还,息借、赊借者待丰而还。”[3]“两利仓”一利百姓安全度荒,二利朝廷战备贮粮。它的修建和运行可督促官员为百姓做事,为官员救助百姓提供“平台”。分发贮粮时,依据贫困的差异对百姓的救助方式不同,对极贫者救助的力度大。各地分散设立,以方便救济。依不同年景谷物收成的差异,详述了不同的救济方式,特别强调建仓的主要目的是应对“凶年”和“大凶年”的可能到来。
“乡会仓”修建的资金由民间筹集,谷物的钱由大家出资。“救命会钱,一月两会,谷量其力,多者一会钱百或五十,以次差减,极贫者钱一十,立为薄,以约中殷实者掌之,不许放借以起争端。须谷贱之年尽数籴买,露囤一处,不必敛散,以防侵冒。至大凶之年,誓神报官,照本分给,各救身家。好义之人不愿分领者,官给旌奖。”[4]“乡会仓”是民间集体备荒的一种方式。为鼓励积粮,制定了“多积多领”的方式,积粮和分粮由官府直接掌控。入粮者能够分到的粮如果愿意献给他人,官府要奖赏。该仓的修建和运行鼓励绅士为大众备荒,督促富人为穷人备荒。
吕坤建议,除特别贫困的家庭都要建“自救仓”。“中人以上之产,每岁所入,分为四项。先计粮差之用几何,次计凶荒之被几何,次计衣食之资几何,次计应酬之费几何。岁有余,则增凶荒之备。岁不足,则省应酬之费。甚者,宁减衣食之资,而凶荒之备勿减分毫。盖一日一食,犹不至死。十日无食,必不可生。此民间第一要务。乡约报其数目,邻佑稽其虚实。积多者另加优奖,浪费者罚谷入官。”[5]“自救仓”是自我备荒,减少奢侈浪费的一种办法。吕坤要求每户贮粮情况要如实报备官方,邻佑负责核实报数的虚实情况,官方对“积多者”和“浪费者”要奖罚分明。
吕坤修建“三仓”的建议,得到了朝廷的认可。万历四十年(1612),户部官员官应震曾说备荒之事,建议让整个王朝推广吕坤的“三仓”建设方案。
官府筹建“两利仓”,拨银收购丰年粮。
绅士捐粮“乡会仓”,带动大众早备荒。
家家修建“自救仓”,乐岁节粮凶年享。
吕坤主张建“三仓”,户部奏请天下仿。
建仓贮粮,仓官职责重要,丰年贮积,百姓荒年有粮。吕坤对修建仓库、保管粮食事宜所提的建议细致入微。修建仓库要选在地势较高且干燥通风的地方,地基要砖石修筑。他强调:“谷积在仓,第一怕地湿房漏,第二怕雀入鼠穿。”因为雀鼠“既耗我谷,又遗之粪”“仓中之地,务使干燥,上防雨湿,下防水浸。晾窗常要透风,又要编竹小孔,以防雀入。墙壁常要坚塞,又要铺板糯灰,以防鼠盗”[6]。“谷忌湿”,所以要找干燥的地方。在窗户上用“竹篾”遮挡,防鸟雀进入。砖与砖之间用糯米、石灰浆黏合,凝固后很结实,以防老鼠进入。“近仓不可作秽恶,近仓内不可畜鸡猪。”[7]鸡猪的粪便给粮食掺杂异味。因此,粮仓周围要维持一个好的环境,确保粮食的安全贮存。
粮食要常翻动、吹晾。没有亲身体验,吕坤是不会提出以下建议的。建粮仓时,“每一廒五间,俱以板断隔。五间自西而东,常空闲一隔。每于湿盛之月倒廒一遍,将东第四隔量入第五隔,以次递量,空第一隔,量完报数。及至明年,又自西第二隔量入西第一隔,以次渐而东,量完报数,又空东第五隔”。[8]如此整体挪动谷物的位置,如发现潮湿可及时吹晾。
仓官责任重,放谷催收难。选择仓官人选,需要特别慎重。能胜任者既需责任心,还需品德好。吕坤言:“为仓官者,收时要极干极净,量时要极早极平。”“盛暑连阴之月,禀讨官钥,将谷翻上倒下,务使熏蒸湿热之气得以宣泄。每岁如此三翻,米谷自不红腐。至出放之时,升合不欠。出纳之数,册籍要明。”[9]仓官收粮时要观察仔细,收购的粮食干净。勤于检查,随时排除隐患,一年之内保持谷物的干燥。发放谷物公平合理,发放数量如实入册。“凡本官经手仓库,务令催完,缴取实收,查盘明白,方许离任。不,则虽行取亦须留催。”[10]发放的谷物一些需要按时缴回,对此仓官要负责。每一任仓官职责需明确,对经手的谷物账目要明晰,催回该缴回的谷物后方可卸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