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才具备的条件

一、将才具备的条件

将才首先具备的两个重要条件是:对兵法通晓和高超的武艺。在冷兵器时代,大将精通武艺,这一点毋庸置疑。吕坤言:“夫将者…即有穿杨贯虱之弓,飞取挥落之箭。臣犹曰,此一军之技也,不足以称百夫长、千夫长。”

吕坤认为,仅有高超的武艺是军人具备的基本素质,还不一定有能力统率众人。为此,他进一步说:“俱准中式策,摘括假之文,论拟必出之句,凑泊成章,便得会举。曰,此将才也。”成为将才更要通晓兵法,有谋略,面对战事能够做出准确合适的应对策略。而且要有一定的文才,具备书面总结、概括的能力,并且有实力通过国家的有关考核,成为会举,具备这样的一个重要条件,才能成为合格的将才。

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吕坤对当朝军人苟且度日做了指责:“口不谈韬略,身不习战阵,乃国家今日武举循习故事,岂得真才?”军人平日不谈兵法,不练武艺,如果现在从军中选择优秀的将才,这真是难啊!谈到军人的本领及所关心的事宜,吕坤言:“发向天之矢,不论边心”。确实,他认为明代军人的武艺偏低,缺乏危机意识,射箭射向天,平日不关心边关战事,这是对当时军人本领及职业态度恰当的总结。

军中缺乏将才的原因是不兴武教。兴武教,简单地讲,是谈兵法、讲谋略、兵家理论同实战相结合。而当朝军中将帅是否这样做,吕坤对此有所了解。他总结为:“试问七书如何发明?八阵如何聚散?士卒如何统帅?器械如何击刺?瞪目卷舌者十九。”中国古代优秀的军事文化是古人留下的财富,军人应该很好地吸收利用,可当朝军中将帅对兵书了解甚少。具体到书中的内容,比如,八阵如何布置?如何收场?对阵法了解更少。一些军队管理措施、一些传统武术,对这些不甚精通。对这种情况,吕坤分析了原因:“岂古多名将,而近乃乏材哉?则教与不教之故也。今武职、武举亦曾习兵书学战法否乎?臣遍阅三关,求一武职晓畅兵法,堪为中军、把总者,未见一人。非其质钝而力弱,则将略不闻之故也。查得会举及三科武举,虽不知兵,然既举而用之矣,不令之习兵可乎?”吕坤所言是事实,古代多名将,而当今缺乏将才,这是兴武教与不兴武教的区别。比如,一些武职、武举很少习兵书、学战法。吕坤对三关驻军了解较多,试图想在中军、把总中找一些精通兵法的武官,可结果使他大为失望。他认为,当今缺少将才,并不是当朝的军人天生笨拙和力量薄弱,而是军中对如何培养将才没有采取正确的方法。如果对武职、武举不经过专门的兵法学习,对兵法内容他们不会了解太多。既然一些人在军中已作为培养对象,那么应规定他们学习兵法,并且考核学习的效果,这是培养将才必须采取的办法。

军队腐败也是将才缺少的原因之一。在非战争时期,军官的任免和军人学兵法、练武术,这是军中的两大重要事务。如果二者能够很好地结合,就有利于军队建设,优秀的将才就能够脱颖而出。如果二者不能结合,那么军中就会出现问题,这个问题用现在的语言来讲是军队腐败。军队腐败主要表现在军官的任免上,因为军人一旦有了官职,便可利用职务之便,贪污钱财,或做一些普通军人没有条件做的事情。所以围绕官职的任免,军中可以发生很多事宜。在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上,吕坤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至于世职袭替,较射并枪,但可握槊挽弓,即与应得世爵,当世者岂滥与哉?来者皆然,欲不与,一无可与矣!”官职任免,完全通过军事比武来决定,不允许其他因素参与其中,对此事务负责的官员,不允许滥用职权破坏规矩,对待所有比武的人员,要一视同仁。如果一些军人不参与比武,什么官职都不应该得到。吕坤的这些建议,把军官任免同军人的严格训练有效地结合起来。如果军人不进行艰苦的训练,他在各种比武中就不可能取胜。这样,他就不可能得到军中的官职。一些立志为军队效力的军人,他就会下决心苦练杀敌本领,通过这种途径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军中的一些情况不容乐观。吕坤言:“武举尽废,高者谈文墨,自附儒流,卑者冒衣冠,不及队伍,以剥削为治生之资,以钻刺为出身之路,以下阵妆塘为制胜之术。”当朝军中的武举淡化武术训练,因此武艺偏低,有的甚至只谈论文墨,附会儒生。还有部分军人,虽然身着军服,但他们的主要精力不是习武练兵,而是利用手中的权力想办法获取钱财,他们做事的原则是投机取巧,甚至不惜用女色等下流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对于以上情况的出现,使军官任免和军人训练杀敌本领严重脱节,因而军人的训练缺乏动力因素,而指挥训练的军官也无心谈及各种训练,优秀的将才哪能凭空出现?因此,军队腐败对于造就将才来说,是一个限制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