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军力提升的辅助措施

三、保障军力提升的辅助措施

在冷兵器时代,军队战斗力提升的主要措施是,将士武艺强化以及后勤保障供应。若一些辅助措施不配套,则会削弱军队的战斗力,以下谈及几点。

(一)吕坤提出培养军医的建议

他说:“军中易生之病,如瘟疫、泻痢、伤风等症,每样咀片丸散备百十斤。择军人粗识字稍通文者,五百人中要学医一人,止于守银,免其阵战。更精通者准给双粮,仍岁给药材银五两。”[9]军人集体生活,军营内常有疾病流行。对于各类常见的病要备药,药的量要备足,且需要专人管理。明代后期,读书人多为富家子弟,整个社会识字通文者较少,在军营中普通士兵识字者比例更少,这一点从吕坤的言语表达中得知。

吕坤提议,培养军医是军队中的要急之事。专职军医要潜心探究医术,不需参与阵战。若有高明军医脱颖而出,加倍奖赏。这些措施可激励军医钻研医术。培养军医可为将士们治病,也可在平日施行预防疾病的措施,确保军人有健康的体质,这是军队提升战斗力的必要条件。

(二)三关驻军劳役过多影响军事训练

吕坤经实地调查后总结:“今三关步军,耕获官田,修筑边堡,饥饱不时,寒暑失调,卧湿土之中,食生冷之食,冒风雨之患,甚至驿站奔走,轿扛劳伤,病且不免,安得养力?”[10]就军人个体而言,需专心习武,练就高超武功方可击败劲敌。军队群体需练习多种阵法,方可应对规模战役。

吕坤深入三关一带,得知军人有繁多的劳役,感叹不已。这些劳役不仅影响军事训练,也摧残军人身体。在三关的军营“住宿潮湿”“食物生冷”,军士们“冒风雨行走”,有病者“不免劳役”等,诸多问题都是影响训练的不利因素。吕坤提出:“战士自习战之外,无役于杂差”这个建议,强调免除繁多劳役,军人的事就是习战、御敌。

(三)将帅与士兵共患难

吕坤提出“将帅与士兵共患难”的具体建议:“出征之日,军士将食,事虽迫,须令饱食。军士未食,将虽饥,不肯先食。军士冷食恶食,将虽有美食,不忍独食。军士寒,将不得先暖。军士坐卧雨中,将不忍独张盖。”[11]俗话讲“人心齐,泰山移”,若将与士同心,军队必定所向无敌。为鼓舞士气,吕坤建议,将与士要同甘甜、共吃苦。进食军士优先,着衣先暖士兵。若风雨来袭,将士共御。危难之时,将与士同行、同吃、同进取,方可士气大振。将帅与士兵共患难,是提升军队战斗力不可缺少的措施。

吕坤建议,全社会的人要关心军人。很多劳役和内外征战,需要众多的普通军人付出苦力和生命。有限的养军费用,被军官通过各种借口挪用,最后到达普通军人手中的钱粮较少,这种情况不能再延续下去了。全社会的人要“抚恤贫军”,抚恤的主要对象是普通军人,因为当朝的普通军人受苦很多,而生活较贫,因而他们的身体不佳,士气低落。要振兴军队,“抚恤贫军”成为当务之急。他特别强调,一定要采取确实有效的具体措施关心军人身体,关注军人心理。比如,尽可能减少军中杂费,增加军人月粮,增加生活物品的供应等。还有,要把有限的银两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当朝有很多人从事边墙的修筑,耗费大量的银两,因为边墙的御敌效果不是太明显,因此,要减少其建设规模,把节省的银两用于“抚恤贫军”。培养军医是军中的一项要事,军医的职责是协助将士们预防、治疗疾病。若在军营出现规模较大的瘟疫流行,后果很严重。当军人的生活得到改善,身体健康得到保障,士气得到鼓舞的时候,军人才会尽心尽力地为国效力,军队的战斗力才会大大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