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害风波”侧面看吕坤
吕坤弃官归乡以后,过去同他对立的官员趁机对他报复,由此引发了以下的风波。据《明史》载:“给事中戴士衡劾坤机深志险,谓石星大误东事,孙矿滥杀无辜,坤顾不言,曲为附会,无大臣节。”[43]戴士衡揭发吕坤有险恶的阴谋,因为他面对滥杀无辜的人,不但不揭露,反而不闻不问,他的行为迎合了触犯刑法的人,作为大臣是一种严重失职。为什么戴士衡要揭发吕坤,其原因,文献也做了记载:“给事中刘道亨言,往年孙丕扬劾张位,位疑疏出坤手,故使士衡劾坤。”[44]吕坤身居政坛以来,以伸张正义而出名,在他的多次上疏中,有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有时揭露社会的黑暗面。在朝中孙丕扬同吕坤关系较好。因此,张位怀疑孙丕扬上疏的内容是吕坤所作,似乎张位的怀疑还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吕坤有这个能力,也善于这样做。文中对此事不再深入研究下去,单说戴士衡揭发吕坤这一事实,皇上给平息了。文献载:“帝以坤既罢悉置不问。”[45]皇上觉得,既然吕坤的官职已罢免,再不用追究吕坤的事了。
这些官员们的报复行动自然不肯罢休,他们对吕坤的著述进行研究,想从中抓住一些把柄。吕坤在山西任按察使期间,曾撰《闺范图说》,这部著述被购入宫中,郑贵妃读了以后,对它兴趣很浓,于是派人给它作序,并且托付亲人再印刷多册。这一事实被戴士衡等人得知,于是他们利用此事再次揭发吕坤。据《明史》载:“士衡遂劾坤因承恩进书,结纳宫掖,包藏祸心,坤持疏力辨。”[46]士衡等人说吕坤向郑贵妃献书,其目的是想结识宫中人物,可能还另有企图,可见,吕坤心怀叵测。对此吕坤对自己做了辩护,同戴士衡等人针锋相对。
又过了些日子,戴士衡等人又一次揭发吕坤。这一次他们对吕坤的《闺范图说》和《忧危疏》做了不合理的评述,企图加害他。据《明史》载:“未几,有妄人为《闺范图说》跋,名曰忧危竑议,略曰:‘坤撰闺范,独取汉明德后者,后由贵人进宫中,坤以媚郑贵妃也。坤疏陈天下忧危,无事不言,独不及建储,意自可见。’”[47]士衡等人专门指使一些文人,对《闺范图说》做评述,而且把题目定为“广义地谈忧危”,诬蔑吕坤撰写《闺范图说》,对其内容做有意的取舍,言其目的是讨好郑贵妃。他上疏的《忧危疏》谈到了很多事情,可对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的少,其目的不言而喻,分明是别有用心。对此事,《明史》中做了评价:“其言绝狂诞,将以害坤。”[48]这些人确实太险恶了,为了达到其目的,无事生非。
其实,皇上对吕坤此人了解较多,他不相信这些人所言。至于皇上有时不听吕坤的建议,可能另有考虑,或者为了稳定现状,或者皇上本人也在苟且度日。在这件事上,皇上最后还是为吕坤做了主,他对这些人们的无事生非做了回击。《明实录》对此事做了记载:“得旨,吕坤已去,不必又说。今后大臣被论科道建言,俱听朝廷公断,不得偏护争辩。”[49]风波终于平息了,仔细分析,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吕坤执政严明,敢于同邪恶做斗争,因此,得罪了一些人,才导致了这些风波的产生。
弃官以后的风波显示了吕坤精心任事、公正执法、不畏险恶的执政风格。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官场秩序的紊乱。明神宗偏向吕坤的事实证实了皇上对他功绩的认可。天启初年,皇帝赐吕坤“刑部尚书”。吕坤已经去世,还给赐官,这一事实足可以说明,作为官员的吕坤在朝廷的影响力,以及表明当时的大明王朝想树立一位“精心执政者”的楷模的动机。从吕坤弃官以后出现的风波,足可以反映出朝中多数官员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内斗,对朝廷、百姓来说,是很不作为的。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官场秩序的紊乱,也说明吕坤设计的社会环境建设方案具有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