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援朝———夺取东北边防的主动权
明王朝的东北是藩属国朝鲜,万历二十年(1592)五月,倭寇遣重兵伐朝鲜,朝鲜国国王当时离开了平壤,国内一片混乱。明王朝几次派兵援助,两国合力几次击败倭寇,但倭寇一次次卷土重来。为达到其侵略目的,倭寇摆开了持久战的阵势,不断地寻找机会攻伐朝鲜。明王朝的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倭寇之侵略野心不仅要占领朝鲜,而且对大明王土有觊觎之心,建议我朝应该派兵重创倭寇,使其不敢再有非分之念,确保朝鲜的安全和我东北边防的安全。万历二十五年(1597),吕坤以刑部右侍郎的身份上《忧危疏》,建议明王朝再次大规模地主动出击,抗倭援朝,夺取东北边防的主动权。
吕坤从明王朝边防的全局着眼,认为倭寇侵略明王朝唯一的路径是通过朝鲜进入辽东或山东。吕坤言:“我朝敌国外患惟南倭北虏称雄,倭居大海之中,岂能航糗鞴,豕突中原?又岂能自浙闽蚕食上国哉?惟是朝鲜附在东陲,近吾左掖,平壤西邻鸭绿,晋州直对登莱,倘倭奴取而有之,藉朝鲜之众为兵,就朝鲜之地为食,生聚训练,窥伺天朝。进则断漕运,据通仓而绝我食饷道,退则营全庆,守平壤,而窥我辽东。不及一年,京师坐困,此国家之大忧也。”[12]北虏南倭是两大外患,谈到倭寇,骚扰东南沿海,这是经常之事,但从东南海上侵入明王朝是不可能成功的,无论从北部沿海,还是从浙闽一带,都会失败。因为广阔的海洋是天然的防护屏障。倭寇一旦占领朝鲜,就靠近了明王朝的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这样,倭寇就可以从朝鲜民众中征兵,就能借助朝鲜物产,以此为物资供应地,这样他们有条件训练更多的人马,然后再寻找机会,进攻明王朝。如果真是这样,倭寇进退都对明王朝造成威胁。进则占据山东半岛,切断北部海域的运输,退则进攻或骚扰辽东半岛,这样的形势如果延续一年,由于海运的中断,京城很快就会出现物资短缺,此时王朝很快进入危难之时。在分析了边务形势之后,吕坤提出了应对的办法。
吕坤建议,我朝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派重兵援助朝鲜,同朝鲜军合力攻打倭寇,“夫我合朝鲜,是为两我,两我尚怀胜负之忧。倭取朝鲜,是为两倭,两倭益费支持之力。臣以为朝鲜一失,其势必争。与其争于既亡之后,孰若救于未破之前。与其以单力而敌两倭,孰若并两力而敌一倭乎”?[13]吕坤认为,现在明朝军同朝鲜军合力抗倭,未必握有胜算。如现在不援助朝鲜,朝鲜一定会被倭寇占领。朝鲜一旦失守,其形势对明王朝更加不利。若朝鲜成为倭寇的统治区,倭寇可能利用其有利的地理位置,利用朝鲜的资源、人口等条件,同明王朝争高低,更大的战争可能还要发生。与其将来以明王朝单方的军队应对更强大的倭寇,还不如现在明官军同朝鲜军合力打败倭寇。与其将来明官军应对被动的战争,还不如明官军现在主动出击。
对于抗倭援朝之事,当时朝中还有人持不同的意见,吕坤对此表述了自己的主张:“乃朝鲜请兵,而二三其说。许兵而延缓其期,或言为属国远戍,或言兵饷难图。谚曰,‘小费偏惜,大费无益’,今朝鲜危在旦夕矣,而我计必须岁月。愿陛下早决大计,并力东征。”[14]有的大臣提议,准备发兵,但延缓一些时间,观察朝鲜战争的发展势态之后再行动。也有的大臣说,远程发兵,军费花销太多。对于这些意见,吕坤都持异议。他认为,现在顾虑小的损失,将来的损失不可估量,现在朝鲜很危险,我朝必须抓紧时间援助,愿皇上早日下旨,派军队协同朝鲜军作战。
客观地讲,明官军同朝鲜军合力抗倭,对于朝鲜军来说是自卫反击,对于明官军来说是以攻代守,防患于未然,旨在夺取东北边防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