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耕奖励,植木有赏

二、备耕奖励,植木有赏

吕坤对农耕者很熟悉,了解他们的行为、心理。他在执政期间,制定了一些奖励农耕的具体措施。

灌溉、掘井技术的推广。在吕坤执政的区域,有众多干旱、半干旱地区,他建议推广水车灌田,奖赏掘井者。他在《实政录》里谈道:“地方水利可资以灌田者,土民尽资之矣。惟是河深地高,运以水车。其车有法,仅如大车之费,关中多有之。斜斗旋转,大率如取水于井者样。滨河有司,当求其式。”[7]吕坤要求,地方官员如管辖区内有较大的河流,要筹集资金组装水车,充分利用河水资源灌溉农田。“至于掘井一式,在山西尤要……昔有一令,劝民掘井,每井给谷五斗。时直(值)旱年,邑人赖之。”[8]吕坤让地方官员借鉴古代官员的做法,制定一些奖赏措施,多掘井,提前采取措施,以便在干旱季节、干旱年份急用,缓解旱情。

积粪肥以备耕。吕坤建议奖赏辛苦积肥的人,“每年二月倒粪之时,乡约正差人递本月粪手本,某人积肥约有几十车,某人积肥约有几车,某人无积,分为三等。有司暗点几人,于二月初旬,差委廉干,查验数处,积多者有赏”[9]。这一奖赏措施能够调动耕作者的积极性,积肥可以到官府领赏,粪肥多可使农作物增产,这是秋后土地给予的“奖赏”。

关于使用粪肥能够提高单产的事实,吕坤给予了解释:“朽腐能化神奇,故粪坏能发万物。”[10]明代的吕坤不可能用现代自然科学解释粪肥对农作物生长的作用,他用“朽腐化神奇”来类比“粪坏发万物”,具有朴素的哲学道理。他谈道:“粪多力勤,八口饶养。”“膏田一亩胜薄田十亩,精田一亩胜荒田十倍。”[11]“地少粪多三分利,苗稀草净百分成。”[12]粪肥对作物增产见效明显,集中粪肥于肥田,并让禾苗之间拉开一定距离,及时去掉杂草,可提高单产,其收效远胜于广种薄收。

鼓励植树的政策和具体建议。吕坤提议:“自万历十五年以后,栽种树木,永远百姓为业,任意砍伐,不许有司拦挡。其原系无粮地土栽成树木者,永不起课。”[13]对于这些鼓励植树的政策,可充分调动人们植树的积极性。栽植的树木归自己所有,树木作为财产可传给子孙,自己利用木材不允许官府阻拦。这一系列政策可激发劳动者的干劲,让植树者去除后顾之忧,使植树成为祖祖辈辈的传统。

多栽植经济价值高的树种。他建议:“柿、梨、桑、枣之利更多,尤宜多栽,如中榆钱,秧桑葚,更觉简便。”[14]吕坤编写了《劝栽树》:“栽树没人肯耐烦,那知树下也宜田。核桃梨柿般般好,榆柳桑槐样样堪。典卖也能应急会,叶皮常是救凶年。路边地界家墙外,多种些儿有甚难。”[15]

通过诗歌内容可知,吕坤常去田间地头,对树木的种类以及一些树种的果实熟悉,对如何利用果树备荒了如指掌。

吕坤曰:“民不树桑,何以养蚕?”各地要多栽植桑树。“州县卫所、衙门先出告示,责令所属军民,五月半催畦桑葚,六月半催压蚕条。仍先期示以亲查,不奉令者重责。又正当栽种时,掌印官掣签,亲自带二三人下乡,查验是否全活,量行赏劝。抽查责治一二次,则众自知警而争相栽种矣。”[16]

栽种桑树在农耕社会是一项重要的农事。百姓种桑养蚕需要频繁地催促、检查,卫所、衙门要早出告示,官员要下去催促。事先了解何时“畦桑葚”?何时“压蚕条”?农时到,主要官员要亲自到田间地头检查农田作业,必须惩处部分劳作不力者,以警示大众。

人若负天地,天地必惩人。吕坤言:“齐鲁梁宋惰农之民,待命于天而负天之时,贵成于地而余地之力,丰年忍饥,凶年饿死未必皆岁之罪也。往见张大参临碧谈起沁水农政,令人鼓舞。大端多粪少苗,熟耕多锄,壅本有法,去冗无差而已。”[17]经常深入田间地头的吕坤劝农耕者要抢夺农时,同时要付出辛劳。他列举的反面事例是:一些懒惰的耕农心里期盼风调雨顺而行动怠慢,其结果是在气候正常年景还挨饿。他还列举了农政成功的典型:山西沁水的地方官指导耕作有方,他们的具体“耕种锄收”经验需要向多地推广。他同时提出了惩罚懒惰、奖赏勤劳的办法,“即将惰农者所罚,充勤农者之赏,其责治也”[18]。吕坤这些奖惩措施其可行性较强,可激发当时的农桑业发展,对现代农耕生产也有借鉴意义。

农桑业是各行业之首,这是官员吕坤最重视的行业。他常深入田间地头,了解生产情况。他总结推广一些农耕经验:不同种类的农作物,适宜生长在不同类型的土地上,各地需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好各种类型的土地。

地方官员要引导民众优先农耕,抢夺农时。在不能耕种的土地上栽植树木,优先栽植一些经济价值高的树种。在有条件的地区,尽可能推广灌溉、掘井技术。家家户户多积粪肥以备农耕,这是提高谷物产量的重要措施。

吕坤还制定了一系列奖励勤耕、惩罚懒惰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