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情感、责任、使命:写吕坤的缘由

后记 情感、责任、使命:写吕坤的缘由

我以学者的身份大写吕坤,确实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同时觉得,这是我应尽的责任,仔细想来更觉得是历史赋予的一种使命。

以下我细致地予以阐释。

笔者初次“接触”吕坤是在2006年。当时,我正在陕西师范大学攻读历史学硕士学位。在一次学术会议上,一位学者只是间接地提到吕坤。打那以后,我开始关注、查阅有关吕坤的一些资料,我越来越感觉到同吕坤“相识恨晚”。我作为山西人,自觉地多关注山西的情况。吕坤中进士以后,首次做官在山西襄垣,后在山西大同任职。在山东、陕西短暂任职后,升山西巡抚。吕坤同山西的“缘分”增添了我更多关注吕坤的兴趣。

在阅读吕坤的两个奏折《停止砂锅潞绸疏》《摘陈边计民艰疏》过程中,发现奏折内容的地域背景主要是山西,之后研究吕坤的兴趣更浓了。我开始投入更多的精力阅读吕坤的著作,了解学界对吕坤的研究情况。经仔细研究,更觉得应该把吕坤多年精心积累的社会环境建设方法进行细致的总结,认真地整理,然后奉献给社会。我反复地思考,这一件事我有能力做吗?我开始考虑、分析自己多方面的情况:我的性格、职业、所学的专业、科研长处,同时我在思考我的出生、生活环境,以及社会阅历。越思考,我的责任感越来越强烈,历史需要我承担这个使命。

我与吕坤的出身背景和成长过程有部分相似之处。

我出生在晋西北偏僻的一个小山村,童年、少年一直待在农村。后来虽在学业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经常回乡,我的很多亲戚是乡下人,这给了我更多了解乡下的机会。我和吕坤都出身于社会的底层,对基层百姓的生活有较多的了解,对百姓的苦衷和期望得知甚多。我是一名高校教师,经过多年的研学经历,在中年时代拿到了硕士、博士学位。吕坤也是从小一直好学,三十八岁才中进士,此时的吕坤已有深厚的治学根基和丰富的社会经历。一经上任山西襄垣知县,就显示出超常的管理智慧和卓有成效的理政方式。我同他具有部分相似的人生经历,这一点触发我更多地想象当年吕坤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这更增加了我写吕坤的兴趣。

我大学本科的专业是地理学。硕士的专业是历史地理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环境。博士的专业是区域环境学,研究方向仍为历史环境。通过三个阶段的学习,相继拿到了地理学学士、历史学硕士、环境学博士学位。我在青年时期,一边在大学地理系任教,一边在中学教高中地理。从2005年起,我开始在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学习。从那以后,我一直脚踏实地研究历史环境学。我从小喜欢文学,常写一些诗歌、散文之类的文学作品。从教学、科研经历,以及特长爱好等分析,我有足够的专业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完成这一课题。

吕坤是一位官员,又是一位积淀深厚的学者。在中国历史上,学业精湛的官员学者为数众多,但在这类人中关爱百姓的数量较少,吕坤是一位少有的忧国爱民的官员。笔者了解吕坤的事迹之后,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从明万历年间到现在已经五百多年了,为何宣扬吕坤的人数较少?

其实,不论在何种社会制度下,真正具有传播效应的是社会的上层人物。古代为数众多的官员不愿意提及吕坤,因为多数官员的私利重于公利。愿意宣传吕坤的学者也较少,因为大多数学者多出生在书香门第,同广大民众相对隔离,他们对基层百姓的关注相对较少,因而同吕坤的思想相差甚远,也不多提及吕坤。笔者从事了多年的高校教育工作,发自内心地一直关心学生,在这一点同吕坤的爱民思想相吻合。由于思想的共鸣,激发我更多地关注吕坤的思想、行为。

又一个问题长时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研究吕坤有用吗?有意义吗?

经过多角度的思考,我终于下定了决心。

纵观中国历史,不少学者与社会处于相对隔离的状态,一些学者同社会实践相对脱节,他们习惯闭门造车,纸上谈兵。吕坤是历史上少有的关心社会、体贴百姓、深入民间的学者。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笔者以吕坤为研究对象,复原他构建的社会环境建设方案,为社会、百姓做一些具体事情,把研究成果同社会实践相结合,以达到“研究成果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目前,中国的政府官员是关心百姓的,学者们也关注、关心百姓。但是,他们“关注”“关心”的程度有很大的差异,其程度有待于继续加深,其方法需要讲究,也需要细化。吕坤以毕生的精力构建的社会环境建设方案在多个细节体现了爱民的特征,细致地剖析吕坤的“爱民之心”并展示于天下,以达到对大众的“感染”。

吕坤是明代实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实学其内容主要讲究“实用”“实行”“实政”,主张实心任事,更多地关注与社会、百姓相关的事。诸如:农田治理、河道疏通、盐铁生产、手工作坊等。吕坤是一位实实在在的实学继承者和发展者,在吕坤的著作中,多谈及社会上的一些事情,这些事情同百姓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明代的实学需要传承和发展,吕坤提出的实实在在的措施需要整理和系统化。

“古为今用”是当今社会建设需要推崇的一种重要思路。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各地文化交流频繁,当我们积极学习外来文化时,回头冷静地思考:在中华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优秀的文化积淀在历史的地层中,成为永久的“化石”,有待于我们去挖掘、思考和应用。我们历史学者有这一方面的职责。由于目前的社会环境是由历史社会环境演变发展而来的。因此,吕坤多年构建的社会环境建设方案值得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挖掘潜力巨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弘扬其菁华任重道远。追寻、复原吕坤构建的社会环境建设方案是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举措,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加强社会环境多方面的建设。

目前中国的社会政策从微观的角度讲,很多地方需要补充完善,一些政策在基层落实方面缺乏制度性的约束。“现在中国,当前的任务则是,在高层机构和低层机构间敷设有制度性的联系。”[1]虽然,黄仁宇这个观点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但一个国家制度、政策的建立和完善,经过三四十年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这个观点在目前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要建立适合中国发展的一些制度、政策,笔者认为,除了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外,挖掘中国历史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经验是生长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

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中,凡有作为、有建树的士大夫大多出生于县、镇以下的农村,他们对底层的社会治理有着深刻的感悟,吕坤就是其中一位代表。他的为学为政为官的底色就是亲农、亲民、亲为、济世,这既是他的命运与机缘的结合,更是他的抱负与担当的体现,至今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抗疫表彰会上说:“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这句话触动我一次又一次地思考,今日谈吕坤,又想到了这句话。其实,吕坤原本是芸芸众生中普通的一员,经过艰苦的磨炼之后,他挺身而出,敢于担当,在基层做官实践中铲除恶霸,整顿秩序,认真搞建设,一步一步树立了自己的形象。新时代的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阔步前进,新时代新气象,社会环境整治需要新方法。现在需要各行各业的“凡人”以不同的方式挺身而出,在自己的行业成为建功立业的“英雄”。

自从我与吕坤“相识”,我不断地了解吕坤的事迹。我对吕坤的“研究兴趣”已经转变为对吕坤的一种“浓浓情感”,自己多方面的条件让我自觉不自觉地感到一种责任。我总是在想,关于整理“明代官员吕坤构建的社会环境建设方案”这一事宜,我若推卸,谁来承担?沉思之后,历史的使命感和时代的责任感更强烈了。中国社会发展至今,社会环境建设面临多方面的挑战。我作为一名跨越历史、地理、环境的学者,需要肩负起这个职责,为中国目前的社会环境建设做力所能及的事。

明代官员吕坤的“经历”“故事”需要向大众讲述,吕坤的所作所为在百姓心中的地位需要挖掘研究。吕坤在他的多个奏折和著述中,陈述了很多关于社会治理的具体内容,这些留给后人的治理方案需要细致地加以整理。吕坤构建的社会环境建设方案需要各行各业的人们学习、借鉴。

使命要担当,责任要肩负。笔者已下大功夫整理了这个方案,几年来,在茫茫书海中寻找梳理吕坤的言辞,了解学者、官员对他的评价;在浩瀚的史书中,追寻吕坤的事迹,以及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寻访吕坤故里,了解家乡人对吕坤的记忆、评价,等等。最后,我把自己多年来的所思所想结字以书的形式发表,献给各行各业的读者。我诚挚地期盼各位专家、学者、同行批评指正。

温震军

2022年8月

【注释】

[1](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