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世万千,百姓为首

二、忧世万千,百姓为首

吕坤崇尚“实心”“德慧”,建议官吏“忧世”“济世”。他慨叹:“有忧世之实心,泫然欲泪。有济世之实才,施处辄宜。斯人也,我愿为曳履执鞭。若聚谈纸上,微言不关国家治忽,争走承中众辙,不知黎庶死生,即品格有清浊,均于宇宙无补也”。[6]他认为,为官者要为世事忧虑,为百姓着想,为王朝做实实在在之事,社会需要这样的实干者。如果只高谈阔论,不实心做事,只讲客套话,不关心民生,不论能力如何,这样的官员对社会是无益的。吕坤强调:“为政之道第一要德感诚孚,第二要令行禁止。令不行禁不止,与无官无政同,虽尧舜不能治一乡,而况天下乎。”[7]为官者要品行端正,以德服人。德先行,方可发政令。政令重在落实,如落实为空等同“无官无政”。

君王的天职是为民做事。吕坤言:“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奈何以我病百姓!夫为君之道无他,因天地自然之利而为民开导撙节之,因人生固有之性而为民倡率制裁之。足其同欲,去其同恶。凡以安定之使无失所,而后天立君之意终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而剥天下以自奉哉!”[8]天地造化,百姓出现,不是为了君王。而人世间“设立”君王是为了天下的民众。君王不为百姓做事,则丢弃了为君之道。君王的天职是助民众享天地自然之利,同时教喻百姓明白道理,遵守社会规则。君王要率先自我克制、自我约束,同时对侵扰社会秩序者给予惩治,并且抵御外来入侵。君王的责任重大,君王是人间秩序的维持者。如百姓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便胜任自己的天职。君王设置了朝廷,朝廷于各地设立官府,官吏与官府为朝廷效力。既然君王的天职是为民做事,那么,官吏关爱百姓是真正的效忠君王。

深思圣人言论,体察爱民之情。吕坤曰:“养民之道,孟子云:‘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韩子云:‘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养也。’教民之道,孟子云:‘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9]吕坤敬佩古代圣人,心中切记所言:全社会的人尊重老者,使衣食丰盛,他们可幸福度日。天下百姓都要脱离饥寒,各类无生存能力的残疾者都得到社会的照顾。社会要普及伦理道德,有血缘关系者重亲情,家族中要有辈分、长幼之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要讲诚信、义气,这便是社会的伦理秩序。吕坤感叹道:“予每三复斯言,汗辄浃背,三叹斯语,泪便交颐。嗟夫!今之民非古之民乎,今之道非古之道乎,抑世变若江河,世道终不可反乎。抑古人绝德,后人终不可及乎。吾耳目口鼻,视古人有何缺欠?爵禄视势,视古人有何靳啬?俾六合景象若斯,辱此七尺之躯,腼面万民之上矣!”[10]对圣人之言,如反复琢磨、体会,对心灵是一种震撼。圣人高尚的品行,给后人树立了楷模。面对圣人的德行,更多是惭愧、鞭策。

吕坤抨击无视百姓疾苦的官吏。当时的官员们只为自己着想,“饥者汝饥,寒者汝寒,尔自尔民,我自我官”。[11]一些官员确实自私到极点,饥饿、寒冷是百姓的事,与我无关。你当你的百姓,我做我的官爷,各行其程。从言辞中得知,吕坤对此深恶痛绝。官吏与百姓命运是相关的。吕坤言:“宇宙之内一民一物,痛痒皆与吾身相干,故其相养、相安、料理皆是吾人本分。”[12]他认为,官员的命运与天下百姓的命运是紧密相关的,天下设立官员本是为百姓做事的,官员生来是依赖百姓的,百姓安全是官员安全的基础。

建议改变官场之风,建构为民做事的官场秩序。针对官场秩序,吕坤感叹:“吾党泄泄沓沓,以苟富贵,世道倾颓,万物愁叹,将遂任其所终乎。倘一深思,可为恸哭。天生此身,岂为酒肉之囊,锦绣之架哉。天生此民,岂为士夫之鱼肉,官府之库藏哉。倘一深思可为大愧,本院无能振援,罪之魁也,诸君子千万努力。”[13]确实,当时的朝中官员行为懈怠,他们苟且做事,贪图钱财。官场之风日下,天地为之愁叹,任其发展,何时可终结?官吏们生来就是酒肉为食、锦衣裹体?众多百姓生来就是被士大夫奴役?生来就是作为官府的财产?这样的世道,作为官员的吕坤感觉自己做得不够,他号召天下的官吏要为民做事,关爱百姓,形成一种爱民的风尚,建构为民做事的官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