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荒、赈灾的宣传与制度化
利用职务之便,吕坤对备荒、赈灾做了大量的宣传事宜,并且尽可能使相关的做法制度化。
食草救荒需谨慎,真情叹作《毒草歌》。吕坤在山东担任济南道右参政期间,山东发生灾荒,饥民食野草、树皮。由于大多数百姓不识毒草,因食毒草者死亡众多。吕坤查阅了一些药书、农书,对当地有毒的草一一注明,哪些草可食,也一一注明,他利用行政职务普及这些常识,对百姓的爱戴细致入微。看到很多因食毒草死亡的饥民,他伤心之余,作《毒草歌》。他在序言中谈道,万历十六年(1588),“山东饥,盖二年旱也,草根、树皮剥掘殆尽,又食及野草。幸无毒,不问苦辛生熟。面黑者如铁,黄者如土,殍者横野不复收。余行部日,见道间青草二三中,花且实矣,蔚然独存。问之,对曰:‘此芫花鬼臼也,有大毒。使入喉,能即死幸甚。往有食者,吐泻懊憹终日夜,裂肝肠,竟不死,其难堪视死甚矣。’何敢食?余抆泪儿代之歌”[22]。吕坤作《毒草歌》,其缘由是他亲历灾荒年,目睹灾荒景,看到百姓食树皮、草根后,脸色变黄、变黑。人们误食毒草后疼痛难忍的凄惨模样,上吐下泻,肝肠疼痛,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死去的人众多,荒野尸体遍布。吕坤作此歌,是为了向当时的百姓们做宣传,提醒他们有选择地食草,避免中毒。
看了《毒草歌》,更是催人泪下。“柳头尽,榆皮少,岂是学神农,个个尝百草?但教饥饿缓一刻,那论苦辛吃不得。嗟嗟毒草,天胡生此,既不延我生,又不速我死。速死岂不难,长饥何以堪。”[23]这首歌的内容首先描述了人们为了生存对树和草的剥掘,这是无可奈何的饥民做出的唯一的生存选择。苍天有眼,让我的爱民不要忍受饥饿吧,再不要让他们吃苦了!大地为何生长那么多毒草?人们吃了要遭受慢性的折磨,最后痛苦地死去。既然一定要毒死人,为何不给饥饿难忍的民众来个痛快的选择?为何如此残忍?吕坤如此伤心和感叹,确实说明了他对广大的百姓怀有深深的同情,对处在灾荒中的百姓真心地爱护。
吕坤作《毒草歌》,其目的是为了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他想提醒普通百姓,平日多了解野外的草种,得知那些可食,那些不可食。待到饥荒年间,就不会误食毒草,达到维护健康,保护生命的目的。
赈灾是全社会的事,上至天子,下至普通百姓,人人需觉醒,自己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他在《忧危疏》里建议万历皇帝,朝廷应该从多方面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节省钱财、物资备用于荒年。
朝廷浪费巨资同百姓备荒相冲突。吕坤上奏曰:“今天下之苍生贫困可知矣?自万历十年(1582)以来,无岁不灾,催科如故。臣久为外吏,见陛下赤子冻骨无兼衣,饥肠不在食,垣舍弗蔽,苫澡未完,流移日众,弃地猥多。留者输去者之粮,生者承死者之役。君门万里,孰能仰诉?今国家之财用耗竭可知矣。数年以来,寿宫之费几百万,织造之费几百万,宁夏之变几百万,黄河之溃几百万,今大工采木费又各几百万。土不加广,民不加多,非有雨菽涌金安能为计。”[24]吕坤对朝廷浪费巨资提出自己的观点,列举了朝廷的一些巨大开支项目,指明朝廷花销浪费严重,库存银两即将耗尽。同时叙述了灾年百姓饥饿、流离的场景。当时吕坤主要强调,朝廷浪费巨资是百姓贫困的重要因素。民不聊生的百姓更谈不上备荒,若再有较大的自然灾害发生,百姓的生活状况将更为凄惨。
吕坤利用职务之便颁布“赈粥法”。吕坤巡抚山西期间,制定“赈粥法”。当灾情出现,官府、富家需设粥厂,并制定奖赏措施。
他强调,必须杜绝以下现象发生:“官到,鸣钟散粥。未到,则枵腹待至下午。官去,随撤厂平灶,寂然矣。皆耳闻目睹之事,由是推之,民安得不困,国安得不忧?后世官长赈粥可不视此为戒哉。”[25]吕坤颁布“赈粥法”时身任山西巡抚,至少当时整个山西区域已推广该法令。依据调查得知,以往散粥时,应付上级的敷衍之事较多。他专门强调应杜绝这些现象发生,这也写入“赈粥法”的内容之中,以警戒后世官员以此为鉴。
赈灾过程需公平合理。灾荒出现时赈灾便会启动,为防止一些官员徇私舞弊,吕坤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放赈十禁》:“一禁衙役请支,二禁通学借支,三禁里老总支,四禁不贫冒支,五禁久待迟支,六禁欠家夺支,七禁斗级弊支,八禁不明乱支,九禁收不查支,十禁不还不支。”[26]他用以上“十禁”,杜绝官差以种种理由开支,限制一些地方豪强挪用资金。还要求富裕者不能冒支,不能把银两久存于衙门,对一些欠债者不能动用赈银。他重点强调官府不得以“合理借口”弊支、乱支。这“十禁”是他多年来从政经验的总结。
备荒、赈灾的关键是具体落实。为了让各地百姓有备荒行动,吕坤颁布多种条文,令各地官员实施。这些措施不仅加大了宣传力度,同时使备荒、赈灾逐渐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