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贮粮备荒”应多做些具体事宜

三、关于“贮粮备荒”应多做些具体事宜

吕坤认为,王朝各地在正常年间要贮粮备荒。只有这样做,遇到灾荒之年,百姓方可度日,社会才能秩序井然。他在《答毕东郊按台》中陈述了自己的观点。贮粮备荒意义重大,吕坤对此有自己的看法:“今天下吏治,有重于民生者乎?民生命脉有急于积贮者乎?仓库如洗,虽十尧舜不能活一饿夫。珠玉如山,虽人与千金,不如给一升粟,读我公祖积谷一刻。”[11]

他的看法是,贮粮备荒是关系到民生问题的大事,作为官员,应该对此重视,如果没有备荒,遇到灾情,即使像尧舜那样的能人也没有能力去救活一个人的性命。在那种情况下,堆积如山的金钱是没有用的,一升粟、一点谷的价值很高,因为这些东西此时能救人性命。

救荒无好的办法,但备荒可以采取好的措施,这是吕坤的观点。

事实确实是这样。当真正的灾荒降临之时,社会已没有正常秩序,只能盲目地发放粮食,发放药品,有些地方只能给流民建粥厂,以解燃眉之急。而在正常年景,有稳定的社会秩序做保障,可以做好备荒事宜。吕坤提出以下建议:备荒要发动社会各种力量,吕坤言:“不拘大小镇店、庵观、寺院随处建设煮粥,放赈之时,就近百凡便宜。”在各地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设施,调动各行各业的人,在人口集中的地方建一些粥厂等救助设施,平日要设立救灾组织,一旦有灾荒,便可就近放赈。

吕坤以身作则参与具体备荒事宜,初入政坛重视灾荒防御。他在山西襄垣担任知县时“设法积谷,立河仓以备修筑,民不知役”。[12]他做了一些预防灾荒的事,修筑河仓,囤积谷物;还做了一些减轻百姓负担的事,导致当地的百姓对“徭役”的概念淡薄。他在执政的几个地域,除了制定一些备荒制度,还利用职务之便,很多情况下亲自参与备荒事宜。吕坤任“山西按察使”期间,同家乡河南宁陵县的一些绅士合创“同善仓”,在丰年购买粮食贮存,在饥荒年间向贫者施出。创设者们都捐出银两及自家的一些剩余粮食,吕坤庄园捐出的钱粮最多。

吕坤建议山东、河南的百姓要学习秦晋百姓的备荒办法。吕坤是河南人,曾经在山东、山西、陕西执政。因此,他了解这些地方的很多情况,他指出:“秦晋之民,家多盖藏,山东、河南皆无岁计。”他建议山东、河南居民也应该像陕西、山西居民那样,家家贮粮,户户备荒。这样做,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朝廷。

他还建议普通百姓做备荒的事。吕坤言:“我劝你一日应吃十文钱,只吃九文,便饿不死。每日攒得一文,一年可攒三百六十文。遇着谷贱时,可籴两石。忍上三年,可攒五六石谷。再养鸡猪,或攒糠菜,或与人家做工,吃了饱饭,又得几文工钱。多少随时积攒,不消十年,永无忍饥受冻之理。”[13]对于普通百姓而言,钱财要一点一滴攒起,一日一日积累。平常年份所积之钱在丰年可买谷,贮存的粮食可为灾年备用。多养家禽、家畜,积攒糠菜也可辅助备荒。这是官员吕坤亲自宣传备荒的具体内容。关于节俭是重要的备荒措施,吕坤强调:“贫富无他,在勤俭与不勤俭。”[14]确实,农耕社会的百姓只要勤劳、节俭,出现贫困的可能性较小。吕坤就如何通过节俭来备荒做了阐述:“圣贤美德俭为先,菲饮恶衣禹且然。口腹十愆昔所戒,衣裳三慎古来传。饥寒但免即为福,保暖生余是弃夫。肯把糟糠做珠玉,怎教八口死凶年。”[15]古代圣贤们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关心民众,而自己生活简朴,不贪图享受,成为后人的楷模。

要落实好征粮、储粮工作。储粮是备荒的主要环节,而储粮的前提条件是征粮,而征粮是官员们很难完成的差事,当差事未能完成时,“或称官更吏改,卷籍不存;或称逃流亡故,无人赔补”。针对这种情况,吕坤建议:“凡本官经手仓库务令催完,缴取实收,查盘明白,方许离任。不则虽行取亦须留催。”[16]他的建议是让某一具体官员责任明确,完不成征粮任务,最好不要离任。即使离任了,原来的征粮任务还需今后完成。如果这一建议朝廷统一发布,各地的官员会自始至终有一种责任心去完成自己的差事。

清查社仓储粮的多少。各地粮仓数目巨大,做完储粮之事,每一粮仓储粮的多少,要向上级相关部门汇报。在汇报过程中,有时出现瞒报和虚报行为,因此,做好清查社仓储粮之事,有时会碰到一些麻烦。吕坤在基层了解到这方面的一些情况,对此他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社仓之法,委官查盘,则多骚扰问罪之累,全不查盘,只肥利己徇情之人,谓宜有司岁一亲身查盘,不许委佐领教职,以滋弊窦。”[17]他认为,如果派官员去清查社仓,可能会发现有舞弊的情况,如去问罪,便有很多骚扰之事的发生。如果不去清查,舞弊现象会更加严重。所以,主官要亲自动身,一年查一次,不许派自己的手下官员去办理此事,以防止可能出现漏洞的现象。

寺庙作为收留贫弱者的场所。吕坤对修建寺庙、求神拜佛有自己的看法。他斥责:“修盖庙宇,铸塑神尊,金碧辉煌,栋梁巍耸,要福不得,惑众实多。”[18]“想你平日空盖了许多寺庙,塑画了许多神像,打了许多醮事,烧了很多金银,哪个神灵救得你?”[19]他认为在寺庙上投入大量的钱财是浪费的一种表现,面对灾荒,神灵也无可奈何。事实上,求神拜佛,使大众受到迷惑。既然寺庙已经存在,作为一种大的建筑物,可以收留一些无家可归者。他建议:“旧坏者改为公用,新整者改为约所。”[20]寺庙可作为朝廷救灾、社会救灾的应急场所,是一些无家可归者避难的地方。

吕坤提议,在粥厂要指派郎中给众人熬药。他强调:“瘟疫颇多,若不早治,渐至死亡。每场设医生一人,制药二人,预备时病汤散,即于调理。不惟救济一人,恐伤传染多命,仁人不可不加之意也。”[21]他指出,在赈灾过程中,对疫病既要防止扩散,又要及早治疗。粥厂是人群聚集的地方,既煮饭又熬药。方便所有就食者都能喝药,以防疫病传染多人。保护大众生命是仁爱百姓最重要的表现。

吕坤对贮粮备荒之事提出如此详细的建议,源于他做事精心的态度,也源于他多年基层执政的经历。确实,贮粮备荒不仅可以救饥民,而且能救天下百姓,救一个王朝。如果做好了这一事宜,不仅可以备荒,而且可为军队备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