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乱的根源
社会动乱表现形式多样,起因更是千差万别。若究其深层次原因,不同的动乱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在起作用。
极贫、极富者是“乱”的制造者。吕坤曰:“天下之利,天下之所以相生相养者也。天不立君,君不建百官,则天下之利归豪强、归贪暴。而豪强贪暴者专利,则生势以役群,动而分天子之权。贫无赖者失利,则相聚以求所欲,而启天下之衅,是利不可不均也。”[35]天下的利益属于大众,天下人分工不同,相互依赖才构成社会。若天下无官制,社会秩序会出现紊乱。一些豪强、暴徒横行天下,他们对利益的索取贪得无厌。若成为极富者,便势力壮大,发展地方武装。若有动乱机会,可乘势而起。一些贫者,当生存出现危机之时,便集聚寻求生路,成为动乱的启动者。一些极贫者甚至丢掉社会伦理道德,更不顾王法,直接肇乱。可见,贫富差距大是动乱的重要原因。
吕坤曾对当时社会贫富不均现状做了描述:“天下苍生,富者十无二三,贫者十常八九。饥肠瘦面,破帽烂衣。或给帖充斗秤牙行,或纳谷作粜籴经纪,皆投身市井间,日求升合之利,以养妻孥。此等贫民,天下不知几百万矣。”[36]吕坤为官期间,常走进民间。在上述文献中,对贫困者的气色、穿戴做了形象描述,这些人每天在忙碌中奔波,可得到的是区区小利,勉强能使妻儿糊口。在平常年份,居多的贫困者也能正常生活。若出现较大的自然灾害或社会出现异动,贫困者出现生存危机的可能性较大。他们往往成为社会秩序不稳定的因素。
为盗是百姓无可奈何的生存选择。吕坤对社会灾难发生时为盗的主要原因做了分析:“枵腹菜色,盗亦死,不盗亦死。夫守廉而俟死,此士君子之所难也,奈何以不能士君子之行而遂诛之乎?此富民为王道之首务也。”[37]百姓为盗作乱多出于无奈,当人们的食物匮乏之时,会竭力寻找求生的机会。盗取粮食,出于求生本能,人们常常会响应的。针对百姓为盗,朝廷只施用武力镇压的方式,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采取措施让百姓衣食丰足,是解决百姓为盗作乱的根本原因。
以上内容为吕坤所总结,当然,他提及并强调发生动乱的因素远不止这些。比如,他还强调:民生是社会的重中之重,保障民生是稳定社会的根本措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