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力执法与道德教化相结合

一、强力执法与道德教化相结合

吕坤强力执法,感化了土豪。“万历甲戌,廷对授襄垣令,襄垣剧尚严明。明年调大同,大同贫,尚抚字,培植柔良,裁抑豪横,两地甚德之。先是襄垣土豪被公大创,几毙,去之日送数百里曰:蒙创悔今,而后不复犯法矣。”[20]吕坤升进士,在朝廷上真诚地应对了皇上的咨询,后授予襄垣知县。执政襄垣期间,注重建设公正严明的社会秩序。在大同执政,注重对百姓安抚体恤,培植善待百姓的官员,惩治地方恶霸。两地的百姓忠心拥戴这位父母官。离任襄垣之时,被他重创的土豪送行之言很诚恳:得到您的惩罚是幸运的,因此有了改过自新的机会,以后再不会触犯王法了。

吕坤执法讲究策略。他认为:“宽人之恶者,化人之恶者也。激人之过者,甚人之过者也。”[21]吕坤总结的这些吏治方法源于他从政的实践,如果对做错事的人给予宽大处理,可以从道义上感化他,使他有了悔改的契机。教唆他人作恶,助力他人错上加错,这种行为的罪恶甚过他人的过错。

吕坤强调道德教化与自我约束的重要性。他谈道:“五刑不如一耻,百战不如一礼,万劝不如一悔。”[22]对于犯错误者,最好应该是通过有礼节的教育让他感到“做错事是一种耻辱”,这远甚于对他施刑。以礼相待并感化一些犯错误者,这种教化效果远甚于对他惩罚。让他“自我感觉后悔”甚于“多次劝告”。强调道德感化并不是要放弃刑法,刑法可作为道德感化的一种补充。对于一些少数顽固不化者,仍然要施加刑法。他强调:“礼行则刑措,刑行则礼衰。”在大多数情况下,通过道德教化可避免施用刑法。如果过多地施用刑法,礼节就被社会渐渐地放弃了。

吕坤教育人们“知足”“安分”。吕坤言:“造物有涯而人情无涯,以有涯足无涯,势必争。故人人知足,则天下有余。造物有定而人心无定,以无定撼有定,势必败。故人人安分,则天下无事。”[23]他告诫世人要“知足”和“安分”。社会的物质财富、生存空间是有限的,人们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故人们之间的相争是必然的。大家都学会“知足”,天下人可共度太平之日。社会本是有规矩、有秩序的,人们之间的思想差异较大,而且是多变的。一些不轨之人试图改变有序的社会,注定不能成功。如天下大众都安分守己,社会可正常有序。

吕坤强力执法展示了正义的力量,给予邪恶重重的打击。他执法讲究策略,融入了暖暖的道德教化,使犯法者心服情动,甚至达到了感化的效应。他建议全社会的人们做到“自我约束”,建立“知足”意识。如果人人安分,个个守纪,方可达到本来应有的社会秩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