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边防潜伏危机
万历二十年(1592),朝鲜遭到倭寇的入侵,因此,请求明政府出兵援助,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神宗万历二十年五月,倭酋平秀吉寇朝鲜……吉乃分遣其渠行长、清正等率舟师数百艘,逼釜山镇。五月潜渡临津、分陷丰、德诸郡。时朝鲜承平久,怯不谙战,皆望风溃。朝鲜王仓卒(促)弃王京,令次子珲摄国事,奔平壤。已,复走义州,愿内属。倭遂渡大同江,绕出平壤界。是时,倭已入王京,毁坟墓,劫王子陪臣,剽府库,荡然一空,八道几尽没。旦暮且渡鸭绿。请援之使络绎于路。廷议以朝鲜属国为我藩篱,必争之地,遣行人薛潘谕其王以匡复大义。”[7]
以上文献给出的最直观的信息是,倭寇强大、野蛮,气焰嚣张,对弱小的朝鲜国进行惨无人道的侵略,而朝鲜的国王、大臣、军人好多都表现得弱小、胆怯。因此,倭寇将很快就会吞并朝鲜。从文献的侧面不难推出一个结论,倭寇的入侵目标很大,朝鲜国的土地远不能满足他们,夺取大明江山才是他们的真正目标。因此,明政府为了东北边疆的安全,为了江山的长治久安,决定援助朝鲜国。明政府这一决定,首先考虑王朝的安全;其次,以正义的举动,帮助友好邻国。因为一旦朝鲜国落入倭寇手中,大明江山东北边防将会面临更严重的危机。因此,以后连续七年,抗倭援朝。
以下文献记载的是一些令人满意的内容。“二十一年(1593)正月,平壤大捷。”“二十五年(1597)二月,再议东征。”“二十七年(1599)四月,征倭告捷。”“二十七年七月,给事中杨应龙勘报东征功次。”[8]以上历史事实证明,万历年间明王朝军队援助朝鲜是正确的举动,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明王朝的安全。当时朝中很多有志之士,看到了东北边疆的危机,因而积极主张援朝抗倭,吕坤于万历二十五年上疏的《忧危疏》就表明了自己关于援助朝鲜的主张。吕坤言:“陛下早决大计,并力东征,而属国之人心收。”[9]吕坤的这一主张是他的关于夺取东北边防主动权这一边防思想的具体体现。一部万历年间抗倭援朝的史实,确实说明了当时明王朝东北边疆危机严重,为了扭转危机,明王朝才出师朝鲜。至于别的意义,这里不再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