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坤的尊君、爱民思想是方案构建的思想基础
(一)吕坤关心百姓是方案构建的道德基底
吕坤家事的经历是他关心百姓思想形成的基础实践。父亲吕得胜对吕坤影响甚多,他特别重视对吕坤的培养教育。他的言行举止、文化素养,对家族生计的维护,对邻里的关心等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吕坤。可以看出,吕坤家庭的启蒙教育是他关心百姓的思想源头。吕坤十二岁时,母亲失明,于是他想方设法安慰母亲。他“召瞽妇弦歌以娱之,积五日,稍稍下食。歌者辞穷,则更其人,或令说书,如前汉、前后齐、七雄、三国、残唐、北宋之类,凡有名丝,无远近,必致之”。吕坤对失明母亲的精心伺候、陪护,真切地体会、理解残疾人的内心苦痛和生活艰难。这对吕坤的思想影响较大,促使他更加关注生存能力较弱的社会群体,使他对残疾人更加关爱。年幼吕坤的这种经历,是他关心百姓思想形成的重要实践。
吕坤出生在富裕的家庭中,救济百姓是家族的传统。父亲吕得胜曾言:“吾当古八口之家者二,而有田二千亩,岁丰可入五百石,已逾丰矣。妻子有衣帛食肉者,仆无冻馁者,客至有可以供宴乐之需者,冻者馁者号其前有可以遂吾不忍之心者,隶卒无号叫其门者。”[13]家境富裕是基础条件,是否救济百姓还需有慈善之心。从吕得胜所言“冻者馁者号其前有可以遂吾不忍之心者”得知,救济穷人是他们家族的传统。自明万历十七年(1589)开始,吕坤在家乡河南宁陵县设立了“同善仓”。他联合地方绅士,一同伸出援助之手,献出慈善之心,把家里剩余的谷物拿出,救济贫民,吕坤庄园捐出的米谷最多。吕坤的家族有救济百姓的传统,这对吕坤“仁爱百姓”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吕坤初入政坛便一心为民做事。在吕坤撰写的《乡约所记》里记述了这样一个事实。他的做官首地是山西襄垣县,卸任之日,当地众多百姓哭着挽留,后送行于风雪中。“襄之士民不以余不肖,当速去也,胥惨惨动离思,既强余图之像矣。行日大雪纷飞,泥涂(途)载道,父老数百人又强易余舄,相与震哭于堂署。乡先生觞余远郊,庠诸君濡衣淖履,拜余原野。远落僻寨之民,又相续执名牒而伏哭于道左者凡六十余,聚几千人。有戴香而涕者,有为余大创而号泣从车不能去者,有小儿拜跪于车前者,有再越宿而至南关驿者。僚侪租饯,伶优亦流泪奏乐,哽咽不能仰视。”[14]
该文献没有记载吕坤做了什么,但从百姓对吕坤送行时场面的描写,可以看出百姓对吕坤诚心的拥戴,以及挽留吕坤的真情实感。那么,他上任襄垣知县期间究竟做了什么,百姓才会如此待他。不难推出,吕坤一定为民做了很多善事,才换来民心的回报。“明年丙子,为余祠。又明年,为碑”,这些百姓的举动更证实了以上结论。
吕坤同情百姓的行为体现在言辞中。他谈道:“天下之财,生者一人,食者九人,兴者四人,害者六人。其冻馁而死者,生之人十九,食之人十一。其保暖而乐者,害之人十九,兴之人十一。呜呼!可为伤心矣!”[15]天下创造财富者远少于消费者,保护财产者少于糟蹋财产者。冻死、饿死的人大多数是种田、织布者,享受财富的人很少有冻、饿的。衣食无忧者大多残害百姓,很少有助人的。这些事实让人伤心,也从侧面得知吕坤同情百姓。
吕坤以古代圣贤为楷模。吕坤建议,对百姓要温厚,其依据是自古圣贤都善待百姓。他谈道:“自古圣贤处人,离一温厚不得”“曰爱人,曰慈祥”“曰亲民、曰容众、曰万物一体、曰天下一家,中国一人。”[16]吕坤在执政时期关爱百姓方面细致入微,他建议对百姓要“热爱”“慈祥”“亲切”“宽容”,“圣贤对待百姓的方式”是善待百姓的楷模。宇宙万物为一体,天下的人们为一家,大明王朝的所有人应该团结得像一个人。吕坤这种“天下大同”的观念不仅体现在言辞,更是一直付诸行动。
吕坤关照平民百姓的具体事务。他深入基层,了解到佃户的辛苦,他们除了在田地劳作,“夜警资其救护,兴修赖其筋力,杂忙赖其使令”。主家对佃户仁慈较少,当缺衣少吃之时要求借贷,“轻则加三,重则加五,谷花始收,当场扣取。勤动一年,依然冻馁”。[17]佃户给主家承担多种事务:田间耕作、庭院修缮、杂活处理以及看家护院,可有难相求时,主人表现得不仁不义。这些受苦人依然避免不了饥饿和受冻。吕坤在基层发现了百姓的难处,他利用职务之便一直助力百姓。
吕坤制定法则,保护佃户的利益。“今后佃户缺食,主家放给,亦照官仓加二。如有平借平还者,乡约纪善以凭优处,有司合行通示”[18]。他对放贷的具体细则做了限制,“放贷只许一年三分起利,过三年者本利倍还。不还者,法当告理”。如出现违规的借贷者,不能实行家刑,“强拿欠主采打苦拷者,以势豪论”。[19]吕坤建议主家和佃户之间建立友善关系,他提出借贷“平借平还”,他用“纪善”“优处”“通示”的方式鼓励富人多帮穷人。他依法惩处不守信誉的佃户,更憎恨私自施刑的豪强,他希望建立一个邻里和善、互帮互助的规则社会。
吕坤在家庭教育中早早地接受了“爱民”思想。之后,他的“爱民”表现在很多言辞和行动中。吕坤构建的社会环境建设方案建立在“关心百姓”这个稳定的道德基底上。
(二)尊君思想是方案构建的直接动力
明王朝的江山是君王的天下,百姓是君王的“爱民”。吕坤是一位专心任职的官员,是一位尊君的臣子。在他眼里,百姓当然是“爱民”,为“爱民”做事要一心投入、满腔热忱。
在吕坤所处的时代,尊君思想就是当时的“爱国”思想。如何使自己的思想向社会传播?如何让这些思想触动、感化民众?把思想如何变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等等。这一系列问题思考之后得出的结论是,把自己的想法以系统的方案展现出来,通过朝廷自上而下发布,从时间上可快速地让更多的人得知,从空间上可覆盖整个王朝。因此,他设计的这些方案大多以奏折的形式呈现。从历史事实来看,他上疏的多个奏折得到了朝廷的重视,他在朝中的威望因此而树立。在“尊君”思想的驱动下,吕坤利用自己行政职务之便,不断地设计、补充、完善社会环境建设方案的内容。
(三)尊君与爱民相结合是吕坤构建社会环境建设方案一直遵循的原则
吕坤是明万历年间的一位官员,他的著述以及表现出来的思想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具有很浓的尊君思想。其实,他也深知只有尊君在政坛上才能有一席之地,他的抱负才能实现。而他的抱负主要是为国为民做很多有益的事情,他的尊君思想与忧国爱民思想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这个结合表现在为官的实践中,并且渗透于他的各类著述的多处。
君民一体思想。吕坤认为,君民为一家,世界本应该如此。君应爱民,民应爱君,与民同乐,国泰民安。他在奏折《忧危疏》中言:“陛下知天子之所以尊乎?辏天下之亿兆生灵,而处其上也,又知亿兆生灵之乐有天子乎?赖其休养生息,以保我身家也。故曰,‘君民一体,休戚相关’。”[20]人们之所以尊重天子,是因为天子是上天以一定的方式安排的代表,而天子的旨意就是上天的旨意。天地造化出现了万物生灵,当然,上天也保护万物生灵,保护天下的百姓。因此,天子应执行上天的旨意,与民一体,共建家业,达到与民同乐这个目的。
要了解吕坤的尊君思想,还需对吕坤的言论做一些剖析。吕坤的尊君思想同当时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尊君思想不同。大多数人认为,上天至高无上,皇上是上天“派来”的天使,世上的一切事宜应该由皇上安排,每个人应该无条件地服从皇上。但是,吕坤心中的“天”和大多数人心中的“天”差异较大。吕坤心中的天是除地和人以外的宇宙万物。吕坤的尊重天意是尊重客观规律,这一点可从吕坤的言论中得知。吕坤言:“道有二然,举世皆颠倒之。有个当然,是属人底,不问吉凶祸福,要向前做去。有个自然,是属天底,任你踯躅咆哮,自勉强不来。举世昏迷,专在自然上错用工夫,是谓替天忙,徒劳无益。却将当然地全不着意,是谓弃人道,成个甚人。”[21]吕坤认为,事物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指的是,有些事情可以通过人的主观作用改变。另一方面指的是,有些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可偏偏出现的怪事是:有些情况下,该主观努力时,付出的却太少,或者放弃努力。该尊重客观规律时,却异想天开,人为地错误参与,违背了规律。不仅徒劳,而且还受到规律的惩罚,这就是没有正确处理“天”与人的关系。
吕坤认为,天人合一,人可胜天。他在《忧危疏》的开头谈道:“臣闻治乱之兆,垂示在天,治乱之实,召致在人。窃见元旦以来,天气昏黄,日光黯淡,占者以为乱征。当今天下之势,乱象已形,而乱机未动”。[22]此段话所表现出来的直接内涵是,当时的社会可能要发生动乱。但从此段话的侧面可以洞察到,吕坤的观点是,世界万物是由天和人共同决定的。例如,他提到的天有乱的征兆,但人可以把握乱机,或者说利用“乱机”制造动乱。人发现有乱的迹象,可以采取措施扭转局面,避免动乱。他认为,虽然是天人合一,但人可胜天。既然是天人合一,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是由天、人共定的,所以要尊重天意。帝王是“上天”以一定的方式“安排”于人间的使者,帝王以及百官在王土维持秩序,目的是让天下的民众安居乐业,所以要尊君。既然人可胜天,所以百姓的力量不可低估。因此,爱护百姓,尊重民意,才能稳定社会,以此来达到长久的尊君。因此,吕坤一直主张尊君与爱民相结合。
他接着论述,君与民的命运是一致的。“君欲富,则天下必贫。天下贫,则君岂独富?故曰,‘同民之欲者,民共乐之,专民之欲者,民共夺之’。”[23]吕坤又言:“帝王虐民,是自虐其身者也。爱民是自爱其身者也。”[24]以上是吕坤论述君民之间关系的言论。他认为,帝王关心百姓,也是关心自己,二者的命运是一致的。百姓富,君也富;天下百姓穷,君不能独富。君只想自己如何能富起来,天下的百姓一定会变得贫穷。顺民心者,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变得和谐;违背民意者,百姓就要造反,天下就不会安稳。换言之,百姓是自己的爱民,虐待百姓就是虐待自身。总结以上的分析可知,吕坤的思想是朴素正确的。确实,君民是一家,应该同甘共苦建设国家。
吕坤建议“广纳谏言”是爱民思想的行动体现。听一听百姓说什么?通过这一种方式,可以了解民情。而了解民情是安国、治国的必要条件。当王土、百姓安全,社会各种秩序正常延续,皇权自然得到了加强。因此,吕坤建议,广纳谏言可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在他上的《忧危疏》中提道:“自古圣民之君,岂乐诽谤之语?然而,下求言之诏,赏直谏之臣者,知天下存亡,系言路通塞。言官者,朝廷之耳目也,不可以不重也。”[25]自古以来,即使是很开明的君主,也不一定喜欢听对自己指责的语言,然而,为了王土,为了百姓,他还要下旨招纳提意见的人,奖赏一些敢于直面提出不足且献言献策的人。言路是否畅通关系到天下存亡。献言献策的官员或百姓是朝廷的耳目,对他们要加大奖赏力度。
吕坤还举了反面的事例指责万历皇上,因为皇上曾经惩罚过谏言献策的人。他举例:“新进小生,好矜名节,遂激陛下之怒,波及一省之臣,驱逐既多送补皆罢。”一位年轻的官员,喜欢公开谏言,没有把握好的方法。因此,激怒了陛下,不仅罢免了他,而且还牵连一个省的官员,他们中的大部分有的罢官,有的被驱逐他乡。针对这种事实,吕坤提出自己的看法:“臣以为天阍邃窈,法座崇严,若不广达四聪,何由明见万里?陛下所闻,皆众人之所敢言者,其不敢言者,陛下不得闻矣。臣望陛下思祖宗广置言官之意,……何至禁锢于既往,杜绝于将来,快潜伏之奸,养壅蔽之祸哉?”[26]吕坤的观点是,天门很高,皇上有至高无上的尊严。如果不诚心听取天下百姓的忠言,怎么能弄清天下明理是非?只有皇上愿意接纳谏言的人,才能听到更多的忠言。如果皇上听到不顺耳的话,就惩罚谏言的人,那么人们就不敢在皇上面前说话。希望皇上继承先皇的一些好的传统,广置言官,广纳谏言,这样百姓也能倾诉由衷之苦,也能向皇上陈述地方的一些不法之事,皇上能够更多地了解民情,以便让朝中各部订制可行的管理措施。这样既有利于加强皇权,也有利于稳定社会、安抚百姓。如果现在、将来还像过去那样禁锢言论,朝中奸臣会越来越多,皇权会逐渐被削弱,社会灾难会增多。
以上吕坤从正、反两方面劝说皇上要诚心听取谏言,这是加强皇权、治理王朝必须采取的措施之一。吕坤建议皇上要“广纳谏言”,其实是听取民众的建议,了解民众的心声,这种行为是爱民思想的行动体现。
“尊君”与“爱民”相结合,是实现自己多种主张的前提。吕坤身居政坛多年,客观地说,他属于统治阶层里的人物。但是,他时时处处为百姓阶层的人们着想。他在每一岗位任职,都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为了实现自己的主张,并且让其推广到整个朝政,他极力上奏皇上。
从万历二十年(1592)至万历二十五年(1597)间,他上疏的次数较多,这些行动就是他的尊君思想的具体体现。其实,在每道奏折的开始或末尾都有一部分语言,表达出自己对皇上的无限忠诚。这里以《忧危疏》的末尾为例,“臣一点血诚,呼天叩地,斋宿七日,抽思万端,难裁迫切之衷,敬上忧危之疏”。[27]这里的“血诚”“敬上”说明他的尊君的诚意很深。“斋宿七日,抽思万端”说明他为了上疏煞费苦心,下了大功夫。“呼天叩地”和“迫切之衷”说明他急于想通过皇上下旨,把他的主张实施于天下,让百姓得到利益,让王朝稳定发展。这里又流露出他的深深的爱民、爱王朝的思想。
作为朝廷的官员,尊君是最基本的表现。从朝廷赐官这一事实考虑,官员一定会感谢皇恩。其实,吕坤表达了他的尊君的诚意之后,最急切关注的是他的主张能否实施,他的爱民、爱王朝政策能否落实。他继续言道:“陛下倘信臣,将臣所已言者,慨赐施行。所未言者,再加修举。移宫中之勤,以勤庶政,推利国之念,以利庶民,将人心欢悦,天意转回。”[28]他希望他的建议很快被实施,如果有漏缺的或不妥的地方,请补充和修正。望皇上给朝中的相关部门下旨,让他们执行有利于百姓和有利于王朝的政令。这样做的结果是,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王朝富裕,这就是天意顺民心。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他的尊君思想和爱民、爱王朝思想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其实,他上疏的其他奏折,类似于此,他上疏的目的是既为皇上献计献策,又为百姓和王朝着想。虽然在奏折中不一定能找到同“尊君”“爱民、爱王朝”相关的词汇,但其内容实质上达到了二者的统一。事实上,吕坤也深知这一点,只有二者达到统一,他的建议才可能被实施。
综上所述,在吕坤的著述中,特别是在他的很多奏折中,尊君思想与爱民、爱王朝思想相结合表现在多处。其实,两种思想相结合是封建时代为民做事的官员必须遵循的思想原则。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首先立足于政坛,然后才有条件为民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他的善待百姓的建议才容易被君主采纳。由此可知,尊君思想与爱民思想二者是可以很好地结合的。
广纳谏言是了解民情的一种方式,只有了解民情,朝中的相关部门才可能制定出有利于百姓的政策。或者说,必须通过这种方式,百姓才能倾诉由衷之苦,百姓也可以揭露地方官员的一些不法行为等等。总的来说,广纳谏言是既有利于百姓,也有利于王朝。但说到底,广纳谏言可以为安民治理王朝提供很多有效的方法,是加强皇权的一种手段。因此,吕坤广纳谏言的主张是尊君思想与爱民、爱王朝思想相结合的具体表现。
吕坤在官场任职,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他多次上疏,为皇上献言献策,他的这些行动是他的尊君思想所导致的。他上疏的内容,处处为百姓着想,为王朝考虑,他提出的很多建议具体而翔实,而且具有可行性。所以,他的一次次上疏行动是尊君思想与爱民思想共同驱使他这样做的。因此,在他的奏折及其他著述中,这两种思想相结合渗透于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