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坤的女德教育思想

三、吕坤的女德教育思想

明代后期,社会对女子的约束程度很高。即使是较为富裕的家庭,女子读书的机会较少。当时的社会流行有《古今烈女传》《内训》等关于女子道德教育的书,这些书籍的语言大多不够通俗。从内容而言,一些是纯理论的,一些是纯范例的,可读性都较差。对于读书较少的女子们而言,这些书籍不过是纸张与笔墨的组合体而已。鉴于这些原因,吕坤撰写了《闺范》一书。该书既有范例,又进行论证,还有附图以及说明。其文字浅显,语句通俗,适合于大众读者,在当时社会得到好评。书传入宫中,深得郑贵妃称赞,她派人作序,并再印多册推广。

在《闺范》[7]中,关于女子道德教育,吕坤详述了以下几个方面:

女子之道。作为女子,要孝顺、守正、守身。“女子在娘家作闺女,所尽‘女子之道’,与男子相同,即奉敬孝长于父母。”在这一点,女子与男子平等。

守正需终身。吕坤谈道:“守正待求,不惟从一而永终,亦需待礼而正始。命之不谷,时与愿违,朱颜无自免之术,白刃岂甘心之地。然而一死之外,更无良图,所谓舍生取义者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妇女地位很低。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吕坤延续了传统的“从一而终”的思想。有时候,家里出现一些不测,妇女可以一死留“烈女”之名,这是所谓的“舍生取义”。“义”是传统社会的妇女道德。其实,这对当时的妇女是很不公平的,贬低了妇女性命的价值。

女子守身是遵守女德的基本规矩,吕坤对此做了较为通俗的表达:“女子守身,如持玉卮,如捧盈水,心不欲为耳目所变,迹不欲为中外所疑,然后可以完坚白之节,成清洁之身。”把守身之女比喻为“玉卮”“盈水”,称守身者具有“坚白之节”“清洁之身”。这样的比喻对“当时的妇女去遵守女子道德”给予了巨大的鼓舞。

为妇之道。女子出嫁后应遵循妇人之道。吕坤曰:“妇人者,优予人者也。温柔卑顺,乃事人之性情。纯一坚贞,则持身之节操。至于四德,尤所当知,妇德尚静正,妇言尚简婉,妇功尚周慎,妇容尚闲(娴)雅。四德备,虽才拙性愚,家贫貌陋,不能累其贤。四德亡,虽奇能异慧,贵女芳姿,不能掩其恶。”温顺是为妇之首,还要终身笃守高尚纯正的品质。说话要简明,表达要婉转。做事谨慎,三思而行。穿着打扮朴素文雅。如注重“德”修养,其他方面的一些不足不会遮挡其品行。若“德”丢失,其他再多的优点也不会掩饰其人品的缺陷。

慈母爱子意,姊妹手足情。吕坤言:“母不取其慈,而取其教,溺爱姑息,教所难也。”作为母亲,最重要的是教育孩子,“教”重于“慈”。“慈”要把握一定的度,如果过分溺爱,会使孩子依赖的心理一直持续,不利于孩子的“自立”“上进”。“姊妹,女兄弟也,气分一体,情自相关。先王以妇人为内家也,每割恩焉,然亲爱出自天性,则休戚岂同路人。取其笃情重义者,不敢尽以中道律之也。”姊妹从一个母体产生,“气分一体”,互相关爱,理所当然。先王已树楷模,对本家以外的妇女也要关心,更何况是情同手足的姐妹,关爱程度更应甚于“路人”。

妯娌互善,姑嫂融洽。妯娌来自不同家族,而后融入同一个家中。吕坤曰:“异性而处入骨肉之间,构衅起争,化同为异,兄弟之斧斤也。”妯娌之间如相互恩怨,可直接使兄弟之间的情感破裂。如果相互友善,能够加深兄弟之间的手足情。

姑嫂之间应如何相处?“舅姑之女,兄弟之妻,分莫亲,情莫厚也。”吕坤建议,嫂子对长辈要孝敬,耐心教育子孙,善待家族内的人,默默地做善事,注重名节。姑姑本为族内人,应遵守家规,主动同嫂子友善,不为小事而争执。“父母无终身之依,姊妹非缓急之赖,继父母而亲我者,谁也?”姑嫂走到同一个家庭,新的“亲”“情”需建立,相互融洽需要双方的主动。姑嫂之间和睦相处,是整个家庭和睦的重要环节,可增强家族的凝聚力。

吕坤反对买卖婚姻。他认为:“婚娶而论财,夷虏之道也。”在婚事面前,以钱财作为第一要事,这是承接落后地区的风俗,需要移风易俗。对于择偶,他认为:“凡议婚姻,当先察婿与妇之性行及家法何如,勿苟慕其富贵。”对待婚姻大事,要相互了解双方性格,特别要注意其行为、习惯,“察”需要一定的时间。双方的家庭教育情况要知晓,切勿只羡慕其钱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