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坤的个人修养及人生态度是方案构建的前提条件
(一)吕坤提出的处事方式是个人修养的一种表现
吕坤是一位官员,又是一位学者,他在处事方面可作为当时人的楷模,以下叙述他的关于具体处事方式的建议。
吕坤警示大众“时时处处检点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他在命名《呻吟语》这部著作时,自己谈道,“呻吟,病声也。呻吟语,病时疾痛语也”[29]。他谈道,人在生病时会发出疾痛的声音,他的著作展示的内容为各种“疾痛声”。他警告人们,通过了解不同的“疾痛声”,思考自己是否有疾病,时时处处检点自己的行为和处事方式是否得当,以此判断自己的修养程度。他提醒人们,既不要违背伦理道德,更不能触犯法律。
吕坤在实践中得知“教化人”要有巧妙的方式和方法。他说:“理直而出之以婉,善言也,善道也。”[30]他认为善于教化者往往在语言表达上是很讲究的,以谦虚的态度,用委婉的语言,既可以使对方心情高兴,又接受了其中的内容。他认为“善处事者,要得人自然之情。得人自然之情,则何所不得?失人自然之情,则何所不失?”[31]善于处事的人能够打动人们的真情实感,能够赢得人们的真心拥护。如果能够得到人们的信任,很多事情可以迎刃而解。如果失去人们的信任,很多应该成功的事情最后也会失败。
吕坤建议教育批评他人,在一定分寸范围内展开。吕坤建议:“攻人者有五分过恶,只攻他三四分,不惟彼有余惧,而亦倾心引服,足以塞其辩口。”有五分过错的人,只提到三四分,那么受批评者留有一定的恐惧,时时担心对方把其余的过错说出来,为悔过自新设立了基础。同时,让受批评者心服口服。
吕坤在处事方面做到了“五不争”。他劝告:“不与居积人争富,不与进取人争贵,不与矜饰人争名,不与简傲人争礼节,不与盛气人争是非。”[32]吕坤主张在做事方面默默无闻,讲求实效,不争名,不争利,同时不要和争强好胜的人发生冲突,这样才能同人们处好关系。同人们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利于工作的展开。
吕坤认为,最不可取的是有嫉妒之心。他斥责:“己无才而不让能,甚则害之;己为恶而恶人之为善,则诬之;己贫贱恶人之富贵,甚则倾之。此三妒者,人之大戳也。”[33]吕坤告诫人们,做人、做事都要有好的心态,自己应不懈努力,每一种嫉妒心态都不能有。
吕坤曰:“圣人处事,如日月之四照,随物为影;如水之四流,随地成形。”[34]吕坤认为,处事要灵活,要以圣人的处事方式为楷模,一个人的处事方式是修养的一种重要表现。
(二)“以理同现实的丑恶和权势相抗争”是吕坤追求理想人格的表现
吕坤言:“天地间惟理与势为最尊,虽然,理又尊之尊也。庙堂之上言理,则天子不得以势相夺。即夺焉,而理常伸于天下万世。故势者,帝王之权。理者,圣人之权也。帝王无圣人之理,则其权有时而屈。然而理者也,又势之所恃以存亡者也,以莫大之权,无僭窃之禁。”[35]吕坤认为,“理”在“势”之上,皇上在“理”面前不得以势压之。天下之“理”是百姓所依赖的,也是皇权所依赖的,是江山社稷所依赖的。只有“理”才能对抗“权势”,对抗“险恶”。吕坤又言:“势之尊,惟理能屈之,是故君子贵理直。”[36]吕坤这样说,也这样做。他在执政期间,“以理抗势”的事实众多。
当上级施压时,吕坤以理相抗。时任大同令时,曾理过一次命案,犯法者当死。可是,当事者的家人找到了一位高官向吕坤求情,坤曰:“狱已成,不可反。”吕坤秉公执法,得到了百姓称赞。时人评述,“天下第一不受嘱托者,无如大同令矣”[37]。能够得到这样的评论,在明代末年的社会背景下是很不容易的。
(三)“心态强、志气勇、国事先”是吕坤人生态度的主要特点
吕坤言:“以患难时,心居安乐;以贫贱时,心居富贵;以屈局时,心居广大,则无往而不泰然。”当遇到困境时,首先心态坚强,然后再生处置之法。他强调“以渊谷视康庄,以疾病视强健,以不测视无事,则无往而不安稳”。[38]人在患难之时,沮丧之心可阻止前进步伐,这个时候要笑对困难且勇往直前。面对贫贱,可以找到退怯的借口,但是心居富贵,昂扬向上,这是难得的心境。人在委屈之时,以宽广的心态从容应对,这是内心强大的表现。
吕坤鼓励人们要有志气,他说“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39]他建议人们要有理想,且有勇往直前的志气。无理想奋斗之心的人要有惭愧感。物质贫穷不足为羞愧,无改变贫穷之意者当羞愧。
吕坤认为要多做对国家有利的事。他谈道:“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40]他告诫人们,不做有损于道德以及违法的事,要去除“损害他人”的意识,对于国家有益之事,即使献出生命,也要付诸行动。吕坤言:“修格致诚之身,任天下国家之重。上天下地填一我为三才。往古来今,贯千圣为一脉。”吕坤的修身已经达到了一种境界,以千古圣人作为楷模。他的视野是“上天下地”,关注的是“往古今来”。他认为,人的修养达到很高境界时,“处则使四海望其大行,出则使万物各得分愿”[41],人的修养好可以感天动地。修养达到一定高度,才能“任天下国家之重”,为国家献出自己的一切。
吕坤号召天下的能人志士要肩负时代赋予自己的责任。他谈道:“呜呼,英雄豪杰冷眼天下之事,袖手天下之敝,付之长吁冷笑,任其腐溃决裂而不之理,玩日愒月,尸位素餐,而苟且目前,以全躯保妻子者岂得已哉,盖惧此。”时代英才要以天下为己任,为百姓做事,这样既对社会有益,也对妻子儿女有益。如果只为私利,整天贪图享受,拿着朝廷的俸禄不为百姓做事,其最终的结果是自己和家人都不能保全。他赞扬古代圣贤的所作所为,“自古圣贤孜孜汲汲,惕厉勤忧,只是以济世安民为己任,以检身约己为先图”。[42]圣贤是人们的楷模,他们勤劳做事、谨慎做人、自我鞭策、忧国忧民。他们心系天下,以身作则,为民操劳。天下的能人志士要肩负时代的职责,才无愧上天赋予的英才,更不辜负百姓寄予的希望。
(四)“治众人之疾,教化于天下”显示吕坤的修养、人生态度至高境界
吕坤在叙述刊刻《呻吟语》之前的一件事,表达了自己著书的目的。他在序中言:“三十年来,所志《呻吟语》,凡若干卷,携以自药。司农大夫刘景泽摄心缮性,平生无所呻吟,予甚爱之。顷共事雁门,各谈所苦。予出《呻吟语》视景泽,景泽曰:‘吾亦有所呻吟,而未之志也。吾人之病大都相同,子既志之矣,盍以公人?盖三益焉:医病者见子呻吟,起将死病;同病者见之呻吟,医各有病;未病者见子呻吟,谨未然病。’”[43]多年来,吕坤一直以《呻吟语》的部分内容作为反省自己的行为准则。他的友人刘景泽阅读《呻吟语》后产生了强烈的思想共鸣,感觉自己常有痛苦发声的时候,可自己一直没有意识到。大众大多有共同的缺点和不足,往往在认识上限于肤浅。吕坤认为,如果把《呻吟语》公之于天下,会有益于民众。对于他所列举的三类人(“医病者”“同病者”“未病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医治”功效。《呻吟语》的内容是治愈“百病”的“良药”,“有病医病,无病防病”。可以看出,吕坤的著书的目的是“治众人之疾,教化于天下”。他治疾的目标是众人,教化的目标是天下的人。他的人生态度是以天下为己任,整治天下秩序。可见,吕坤的个人修养、人生态度达到一种较高境界。
关于吕坤修身方面的言语多来自《呻吟语》,书中的大部分内容成型于他做官之前。开始撰写该著作时是二十七岁,三十八岁才开始做官,被授予山西襄垣知县。可见,吕坤在做官之前,对修身处事有较多的理论研究,由此也真实地再现出吕坤在个人修身方面的自我磨炼。吕坤建议人们要磨炼出灵活应对不同境遇的心态,灵活的处事方式是个人修养的重要表现,他追求理想人格的突出表现是“以理同现实的丑恶和权势相抗争”。吕坤在做官之前和归乡之后,是以学者的身份给人们传道、授业、解惑,其余时间是以官员的角色为民做事,为朝廷效力。可见,他的人生态度是积极上进的,他维护正义,不断地同邪恶做斗争。他乐意为民做事,同情帮扶弱者。他终身给国家奉献,为朝廷效力。他的多方面的素养和能力是良好的修养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所导致。具备多方面的素养和能力,是设计社会环境建设方案的条件。结论显而易见,他的个人修养及人生态度是社会环境方案设计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