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坤的治学方法及主要治学思想

二、吕坤的治学方法及主要治学思想

吕坤在治学上自成一体,不受门派限制。他谈道:“我不是道学,不是仙学,不是释学,不是老、庄、申、韩学,我就是我。”[4]从吕坤的言语得知,他反对门派之间的相互独立,主张多个门派融为一体,互相取长补短,他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他继续阐释:“道者,天下古今公共之理,人人都有分底。”[5]“道无津涯,非圣人之言所能限。事有时事,非圣人之制所能尽。后世苟有明者出,发圣人所未发,而嘿圣人欲言之心,为圣人所未为。而吻合圣人必为之事,此固圣人之深幸,而拘儒之所大骇也。”[6]“道”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轨迹,事物变化、运行的场所,可引申为“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道”的内涵是无穷无尽的,圣人们所探索、总结的内容是有限的。时代在变化,万事万物在发展。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的圣人们对当时社会了解多,他们的言论对当时的社会规律总结得相对到位。但是社会发展快,需要更多的明智者探索圣人未探索的事物,总结圣人未归纳的内容。若一味地迷信古代圣人,不敢突破他们的思维,不敢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事实上是禁锢古代圣人的思想。

吕坤主张“学以致用”,书本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吕坤言:“儒者之急务,不专在谈性天,讲理气”,更需要“明习世故,练达朝章”。[7]

选择何种治学方式对社会最有益?应少空谈一些道理,多总结一些处理事务的办法,对当朝的规章制度要细致探究,对其进行完善。助君王治天下,为民众做益事。如果读书人“闭户十年,破卷五车”,这种读书方法对社会的贡献是较少的,应该把所学的东西投入社会实践。通过读书,可检点自己的为人处世、言行举止,读书可感化、影响自己周围的人和能够接触的人,通过读书可了解掌握一些实用的知识投身于社会实践。若能用所学的知识直接指导生产、生活,这些知识对社会来说,是最有价值的。

吕坤认为“读书要有选择性”是治学的基本准则。他的读书箴言是,“道理书尽读,事务书多读,文章书少读,闲杂书休读,邪妄书焚之”[8]。他建议人们选择读书的方法是,具有哲理性的书要尽量细细地品味以了解其中的内涵;要多读一些指导生产、生活等实用性的书;一些文字优美内容空虚的书要少读,对于读者收益较少;对于一些娱乐性强而无实用性的书不读,这是虚度光阴的做法;一些有损于道德秩序和社会秩序的书要坚决禁读,甚至烧掉。总而言之,读书有选择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人的精力、时间是有限的,这就限制了读书的量。人的思想具有可塑性,不同的书籍其内容差异大。如果人们不加选择地读书,轻者让人思维混乱,重者可引导人们进入不轨之道。任何人的思想都能被侵蚀,只不过影响程度有差异而已。可取的做法是,有选择地读一些健康、向上、实用的书籍。

吕坤建议做学问要“扬长补短”。他谈道:“学问之道无他,只是培养那自家好处,救正那自家不好处便了。”[9]他劝告人们,做学问要把自己的长处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同时不断地弥补自己的不足。属于自己的长处,以此为基础继续发展,取得的效益更多。弥补自己的不足可避免畸形发展,短板在一定的时候会影响自己整体的发展。

吕坤认为,做学问重在深入。他说:“不由心上做出,此是喷叶学问。不在独中慎起,此是洗面功夫。”[10]他认为,做学问要用心去做,如果自己没有真心投入,把别人的东西变相地拿来,相当于在花卉的枝叶上喷洒了一些水分,暂时变得湿润了一些。做学问要独立创造,如果在他人的思路下做学问,那是肤浅的学问,所得到的能力只不过是一些“洗面功夫”。

吕坤治学思想丰富,具体特点主要表现为心诚、正义、仁慈、开拓、创新等。吕坤提出要重视“心术、学术、政术”三者的关系。心术重在“诚”,学术一定要“正”,政术要做到“仁”。三者之中,心术最为重要,以“至诚的心术”为基础,方可达到学术“正”和政术“仁”的目的。真心投入是治学的基础,治学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天下的民众,做有益于百姓的事。

吕坤主张“学以自得为宗”的治学思想。“学以自得为宗”的主要内涵是,建议人们要自我开拓、自我创新,不要“摄(蹑)着人家脚跟走”。[11]治学要根据自我特长“各人走各人路”。[12]

吕坤认为,达到了“自得”这种境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字到不择笔处,文到不修句处,话到不检口处,事到不苦心处。”即文字功底深厚,语言表达能力强,出口成章,运用自如,处理棘手之事,易如反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