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山、护林、植木

第五章 禁山、护林、植木

明王朝建立以后,晋北的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一带驻守了大批军队。这一带自古是北方游牧骑兵入侵中原的主要途经之地,战国以来的多个王朝在此修筑以土石墙为主的军事防御设施。明王朝建立以后,继续加强这一带的边关防御体系建设,但防御工事的修建仍采用传统的方法,即修筑土石墙。[1]由于边关建设和地方生产、生活的需求,对木材的需求量加大,对耕地的需求量也加大。因此,边山森林不断地遭受破坏。森林破坏导致产生很多不良的结果,但在边关地区,备受人们关注的是国防安全。

比如,一旦关口及其附近的森林被破坏,游牧骑兵就很容易入关。为此,保护边关山林,成为国防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且越到明王朝中后期,这项任务显得尤为重要。在这种背景下,一些爱国官员和将帅为此做出了一些正义的举动。保护森林与肆意伐木是相对抗的,因此,山西巡抚与大同总兵之间多年来针对伐木纠纷不断。这种纠纷的一直延续,有多方面的原因,也显示出多种问题。吕坤,万历十九年(1591)上任山西巡抚,他特别关注三关一带的军事防御体系建设。他亲临这一带,走访百姓,了解民情,进入军营,了解军情,他察看那里的地貌、河流、森林植被等。由于他特别关注三关一带的对外防御情况,当他了解到这一带森林被大量砍伐,森林的军事防御功能大大减弱时,深感痛心。万历二十年,他上疏《摘陈边计民艰疏》,该奏折的第七部分“议禁山以别利害”,[2]其内容是以保护、恢复边关山林为目的,对禁伐边山森林以及植木的“利”和森林被破坏的“弊”,进行多方面的论证,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边关生态防御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笔者从几次在这一带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3]拟对此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