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动乱的办法

二、预防动乱的办法

社会动荡不安时后果极其严重。当天下大乱时“唯有邱民难收拾,虽天子亦无躲避处,何况衣冠”[38]?大乱发生时受苦受难最严重的是百姓,他们的衣食不能得到保障,生命安危时时存在。天下动乱程度较深时,天子也无藏身之处,缙绅、名门世族都不可避免流亡,王朝的生存出现危机。社会动荡后果的严重性,从众多历史事实中能够证实。

当动乱已经发生,调集官军平定,这是主要的应对措施。当动乱还没有发生,采取措施预防动乱这一任务更艰巨。吕坤在《忧危疏》的开头强调:预防动乱,迫在眉睫。他首先提出,目前国家的乱象已形成:“臣闻治乱之兆,垂示在天,治乱之实,召致在人。窃见元旦以来,天气昏黄,日光暗淡,占者以为乱征。当今天下之势,乱象已形,而乱机未动,天下之人,乱心已萌,而乱人未倡。今日之政皆播乱机而使之动,助乱人使之倡者也。”[39]

吕坤认为,上天会显示治乱的征兆,但真正治乱的因素是人。对于后半句,无须怀疑,但对“上天会显示治乱的征兆”这个结论,笔者试做如下的分析。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受时代的限制,吕坤相信天意。他认为,天会保君保民,天也会弃君扰民。除此之外,吕坤还有“人可胜天”的思想。他认为,人们只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改变天意。从以上文献中得知,吕坤已经看到乱象已形成,在“乱机未动”“乱人未倡”的情况下,可以用良策治国,改变这个天意。吕坤所言,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排除动乱隐患,对可能作乱的人引导他们走上正路。吕坤提出的这个改变天意的主张,是“人可胜天”思想的体现。由此可知,吕坤的思想既受时代的影响,又在一定程度上冲出了时代束缚圈的界限。

要排除动乱隐患,必须了解哪些类型的人可能作乱,吕坤对此做了分析。他把可能作乱的人分为四类,分别是:无聊者、无行者、邪说者和不轨者。“一曰,无聊之民,饱暖无由,身家俱困,安贫守分,未必能生。世变兵兴,或能苟活,因怀思乱之心,以缓须臾之众。”[40]第一类,是指一些生活极度贫困的人,如果一直安分守己,生存很难。他们有时想,当天下乱了以后,他们也许能找到更好的生存途径。“二曰,无行之民,气高性悍,玩法轻生,或结党而占窝开场或呼群而斗鸡走狗,居常爱玉帛子女,为法所拘,有变则劫掠奸淫,惟欲是遂。”第二类,是指一些不法之民,他们相互勾结,坏事无所不为,他们中有的被官方拘留,或曾经被拘留过。他们在想,如果社会乱了以后,他们的长处更能发挥出来,比如,想办法占有更多的社会财富,或大胆地干一些坏事等。“三曰,邪说之民,白莲结社,黑夜相期,教主传头,名下成千成万,越乡隔省,密中独往独来,情若室家,义同生众,倘有招呼之首,此其归附之人。”第三类,是指一些信邪教影响的百姓。他们受人煽动,误入歧途。比如,当时白莲教派的规模很大,在王朝多地很有影响,如果天下有变动,归附的人会更多。一旦社会有动荡,这一类型的人会被一些人煽动和利用。“四曰,不轨之民,怀争帝图王之心,为乘机起衅之计,或观天变而煽惑人心,或因民愁而收结众志,惟幸目前有变,不乐天下太平。”第四类,是指一些有争帝图王之心的人,他们平日拉帮结派,收买人心,寻找夺权的机会。这些人唯恐天下不乱,只有待到天下大乱,他们的阴谋才能得逞。

以上的四种人,吕坤认为,他们的行为有很大的弹性,如果采取措施,收其人心,他们则能变成对社会有用的人。如果失其心,他们的行为对社会可以造成极大的危害。他在奏折中指出:“此四民者,何代无之,圣王约己爱民,损上益下,则无聊者归恩,无行者守法,邪说者无所售其奸,不轨者不得行其智,四民皆我赤子。一失其心而堕其计,四民皆我寇仇。”[41]吕坤建议皇上要制定一些损上益下的爱民政策,四种人皆可收其心。贫困的人们感恩得到了救助,一些社会无赖受惠变得遵纪守法,一些受邪教影响的民众没有地方聚众捣乱,一些图谋不轨者没有机会举行影响社会秩序的行动。

笔者认为,皇上如果按吕坤所言去做,四种人都可变为明王朝的赤子,那么,当初制定的“损上益下”的政策,事实上是“益上益下”的政策,因为国家内部如果是秩序井然,这既有益于百姓生活,又益于君王统治。如果对这四种人不采取收其心的措施,或者采取的措施不当,他们的行动对王朝的破坏可能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

富人济穷人是民间秩序稳定的办法。吕坤建议,富人与穷人应和睦相处,两类人天然不能分离。吕坤曰:“敛群不足铸我有余,富者之事也。损我有余益彼不足,仁者之心也。井田堙而圣王之政远矣,眷彼穷黎,余盖伤心焉。曰:嗟嗟斯世,安得富者仁,又安得使仁者富?”[42]

他认为,向穷人敛财是达到富贵的主要办法,富人要用多余的钱财救助穷人以显仁心,方可达到社会相对公平。他呼吁处于社会上层的人要关心黎民百姓,富人要变得更仁慈,仁慈者或可致富,社会则会变得秩序井然。

预防动乱,要总结历史上正面和反面的经验教训。吕坤分析,元朝的统治者为什么失去天下?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能夺取天下?得出的结论是:前者失去人心,而后者得人心。他在奏折中言:“昔者,胡元疆土大于我朝,未乱之先,天下全盛,我太祖以布衣单身,提三尺剑唾手而得之者,何?四民之心,胡元失之,而太祖收之也。”[43]吕坤认为,即使王朝很强大,但如果统治者失去人心,江山很容易丧失。根据吕坤的分析,要预防动乱,必须稳定天下各类人的心。要稳定人心,必须做更多有益于百姓的事,针对具体事宜,要灵活地采取措施。从长远来说,预防动乱,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一定要认真地总结历史上正面和反面的经验教训。

道德教育更胜于王法教育,二者都是预防动乱的长远措施。吕坤言:“弭盗之末务,莫如保甲。弭之本务,莫如教养。故斗米十钱,夜户不闭,足食之效也。”[44]吕坤认为,预防盗贼横行最重要办法是保障百姓的衣食,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其次是道德教育,让全社会的人树立“和为贵,善为宝”的道德意识,构建“人人和睦相处,处处和谐不紊”的道德秩序。最后是完善保甲制度,预防一些顽固不化者伺机捣乱,对一些有预谋的作乱者给予惩罚。

以上是吕坤对预防动乱提出的具体建议。总而言之,在保持社会平稳的前提条件下,把可能发生的动乱平静地处置在萌芽状态,这是最佳的应对办法。

动乱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贫富严重不均,是导致动乱的一个重要原因,极贫、极富者往往是动乱的制造者。当百姓的生存出现危机的时候,他们被迫寻找生存的渠道,为盗是他们无可奈何的生存选择。预防动乱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吕坤提出了预防动乱的多种办法,他归纳了可能作乱的四种人:无聊者、无行者、邪说者、不轨者,针对这四种人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把可能发生的动乱消灭在萌芽状态。预防动乱要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稳定人心是重中之重,得人心者得天下、稳天下。富人济穷人是民间秩序稳定的办法。道德教育更胜于王法教育,二者都是预防动乱的长远措施。

【注释】

[1]吕坤:《忧危疏》,《明经世文编》卷415,第4497页。

[2]吕坤:《忧危疏》,《明经世文编》卷415,第4497页。

[3]吕坤:《实政录》,《吕坤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125页。

[4]吕坤:《实政录》,《吕坤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125页。

[5]吕坤:《实政录》,《吕坤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125页。

[6]王国轩:《吕坤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908页。

[7]吕坤:《答毕东郊按台》,《明经世文编》卷416,第4518页。

[8]王国轩:《吕坤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68页。

[9]同上,第908页。

[10]同上,第168页。

[11]吕坤:《答毕东郊按台》,《明经世文编》卷416,第4517页。

[12]郑涵:《吕坤年谱》,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

[13]王国轩:《吕坤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953页。

[14]王国轩:《吕坤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677页。

[15]同上,第1258页。

[16]吕坤:《答毕东郊按台》,《明经世文编》卷416,第4518页。

[17]吕坤:《答毕东郊按台》,《明经世文编》卷416,第4518页。

[18]王国轩:《吕坤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002页。

[19]同上,第955页。

[20]同上,第1003页。

[21]吕坤:《实政录》,《吕坤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974页。

[22]吕坤:《去伪斋集》,《吕坤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556页。

[23]吕坤:《去伪斋集》,《吕坤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556页。

[24]吕坤:《忧危疏》,《明经世文编》卷415,第4495页。

[25]《山西巡抚吕坤赈粥法》,《钦定康济录》卷四下之二,《钦定四库全书》。

[26]吕坤:《实政录》,《吕坤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963页。

[27]王国轩:《吕坤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707页。

[28]同上,第953页。

[29]吕坤:《实政录》,《吕坤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955页。

[30]吕坤:《实政录》,《吕坤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950页。

[31]同上,第1124页。

[32]同上,第950页。

[33]吕坤:《去伪斋集》,《吕坤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67页。

[34]吕坤:《去伪斋集》,《吕坤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67页。

[35]吕坤:《去伪斋集》卷七《杂著·势利说》,《吕坤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36]吕坤:《去伪斋集》卷二《辨洪主事参疏公本》,《吕坤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37]吕坤:《呻吟语》,《吕坤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847页。

[38]吕坤:《呻吟语》卷五《书集·治道》,《吕坤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39]吕坤:《忧危疏》,《明经世文编》卷415,第4494页。

[40]吕坤:《忧危疏》,《明经世文编》卷415,第4494页。

[41]吕坤:《忧危疏》,《明经世文编》卷415,第4494页。

[42]吕坤:《去伪斋集》卷九《阮台阳墓志铭》,《吕坤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43]吕坤:《忧危疏》,《明经世文编》卷415,第4494页。

[44]吕坤:《呻吟语》,《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