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作物找土地,栽种等农时。熟悉农事的吕坤对土地类型、农作物的种类了解较多。吕坤言:“木棉不宜淤,麦不宜沙,绿豆不宜晚,荞麦不宜早,桃李桑枣各有喜忌。”[1]不同种类的农作物适宜生长在不同类型的土地,农作物栽种的时间差异较大。吕坤通过实地调查,得到一些农作经验,他以官员的身份向各地推广农作经验。
土地选作物。吕坤建议利用好各类土地,“薄地、碱地,不生五谷,然土各有宜,利在人兴”[2]。一些不生五谷的土地仍然有利用的办法。如何利用沙地、盐地、碱地,吕坤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找到了方法:“沙薄者,一尺之下常湿,斥卤者,一尺之下不碱,可掘尺五,拽栽榆柳。山东之民掘碱地一方,径尺深尺,换以好土,种以瓜瓠,往往收成。明年再换沮濡,以栽蒲苇萁柳。水地栽芰荷,养鹅鸭,此无地而有利也。薄地可栽果树,可种苜蓿,虽不甚茂,犹胜于田。况果木行中,尚可种谷,此薄地尚有常利者也。”[3]在多个地域,肥沃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为了养活更多的人口,要充分利用沙地、盐地、碱地、水域等,获取更多的农产品。由以上文献得知,吕坤了解沙地植树的方法,也知晓如何在碱地种瓜和栽植蒲苇萁柳,对水域的养殖和栽植也了解得较为细致。对于贫瘠的土地,也提出具体利用的方法,还提出果木下种谷的建议。以上事实说明,吕坤经常在乡下实地调查,同时还重用对农业生产精通的人。
抢夺农时,优先农耕。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4]吕坤在《实政录》里规定了一些具体事宜:“三时之务,一日千金,故古人唯有讲武役与农隙,兴作役与至冬,且家不过一人,役不过三日。州县多有大兴作,除庶民在官者暇则即役外,其动民力须于十月后、二月前申请,上官乃可举。其余不急之务,擅派军民五十以上,及催乡兵迎送官府者,以不职论。”[5]万事农耕先,抢夺农时为重中之重。武役、劳役要在农闲季节进行,一些不紧急的公务不能动用太多的人。否则,会影响农业生产。吕坤要求对一些耕田怠慢者给予惩罚。他谈道:“除见有田禾在地外,有已获而未耕者,即拘责治,甚者罚谷”。[6]惩罚一些不遵守农时者,能够保证田地的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