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乡兵中忧虑之事分析

三、练乡兵中忧虑之事分析

练乡兵是王朝的大事,它涉及范围广,牵涉人数多,在具体实施中同一些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引起了人们的忧虑,以下就其忧虑之事进行分析。

(一)练乡兵一定劳民伤财吗

历史事实的分析。练乡兵之事是劳民伤财吗?对于这个问题,一些官员和百姓都有所担心。吕坤列举历史事例,对此做了分析:“谈者动以劳民伤财二事为虑,夫二帝三王寓兵于农,何尝一日不讲武哉?而民不告扰者,法制定而奉行者得人也。”谈到天下百姓习武,很多人担忧两种结果出现,其一,是给百姓带来更多的负担。其二,是国家财产遭受损失。

其实,历史上有练乡兵成功的先例。历史上的一些帝王,他们的军队起初多数是在民间组织和民间演练的,在乡下习武,而百姓从不感到是对他的生活打扰。因为对军队制定了严格的制度,而且军人能够执行,军人的所作所为深得人心,军人同百姓能够和谐相处。历史的先例给我们做出了示范,凡事要有规矩,做事讲究好的方式,其积极的效果就会增多,其消极的效果就会减少。对于练乡兵之事,其具体施行,要尽可能用好的方法使其积极的效果更多地显现,给百姓能够带来好处。

练乡兵不需担心财力的不足。练乡兵的参与者是天下的百姓,多数百姓从事的是自给自足的农业自然经济,也有的从事非农业经济,但所有的百姓都是自食其力。对待练乡兵这个事宜,国家只给武师一定数额的工食,这对于一个州(县)来讲,武师数量不大,财政支出并不多。习武者每人至少打造一件兵器,这个费用需要财政支出。比武奖赏也需要财政支出。关于这一方面的内容,吕坤言:“倘患无财乎?各州县民壮多者三二百名,少亦不减七八十。若暂减数十名工食,置器械备犒赏,宽然有余。行之三年,仍复其旧。”不需要担心财力的不足,各州县的武师,较多的二三百名,较少的相差不过七八十名,为了节省开支,各州县暂时适当减少武师的数量,把省下的钱用来打造兵器和犒劳赏赐比武的获胜者。时过三年,习武者的兵器大多配备齐全了。此时,可以恢复武师原来的数量,继续加强武艺训练。

(二)习武组织和管理中的违规行为分析

在习武的组织和管理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练乡兵需地方官员组织管理,地方官员对这些事情也可能不认真负责,甚至做一些违法之事。吕坤对此有些担忧,提出自己的看法:“大抵今之有司,贤者十(分之)一,而惰不事事者常(十分之)九也。以造册虚文为壅蔽之具,以点查虚套纵科罚之私,不求济事,止是扰民,臣言及此,切齿腐心。”

吕坤认为,当朝的一些官吏,优秀者较少,苟且偷生,懒于做事者较多。有时候,向上汇报的是一些虚假事实,以此来掩盖自己工作的不足;也有时候,名义上是检点一些不规或不法行为,事实上是为自己牟取私利。这些官吏不为百姓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他们的所作所为事实上是不断地侵扰百姓。吕坤每当谈到这些,既愤恨又伤心。

严惩工作怠慢或违令的官吏。为了加强组织管理,使练乡兵能够正常有序地进行,吕坤建议对一些不称职的官吏,进行严惩。他强调:“抚按各道,巡历郡邑,严加访问,但有条令已颁,不肯遵行,或弥文罔上,及多事扰民者,即特参降调,甚者罢斥。”组织居民学习武艺,防患于未然,这是目前各级官员的重要任务,道府官员要亲自巡历各个郡邑了解情况,如发现有不遵守条令者,或有欺上瞒下行为,或做一些对百姓有害之事,轻者降职,重者罢免其官职。

以上是练乡兵中可能出现的一些事情,吕坤对它们进行了分析。其实,这些事情也是一些百姓及官吏所担忧之事。为了让这些事情尽可能少发生或不发生,吕坤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设性的主张,这些主张对我们21世纪的人们来说,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